非华语学生的教育支援正面睇
教育局
特区政府一向鼓励和全力支援非华语学生融入香港社会,包括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本地的教育体系和学好中文。我们明白主要持分者关注非华语学生,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学习中文的情况。然而,个别持分者就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路向提供意见时,可能忽略了不同支援措施的发展和成效,更什者,将主观想法强加於教育局或个别成员。我们现胪列为非华语学生提供一系列支援措施的源起和发展,希望能以正视听,并帮助各持分者更深入及全面了解这个课题和作进一步的讨论。
在2003年以前,根据当时小一入学统筹办法下的统一入学安排,非华语学童只能选择7所大部份学生为非华语学生的小学,纵使当年非华语社羣一般接受此安排,教育局主动检视这措施,并改变了这制度,让非华语学生享有与本地学生同样的学校选择,以帮助非华语学生尽早入读本地主流学校,适应本地教育体系,融入社会。其後,教育局听取了非华语家长的意见,为平衡他们的需要,由2005年起,非华语学生除可与本地学生一样,选择他们住址所属校网的公营小学外,还可选择分布在其他各个校网的7所传统取录较多非华语学生的小学,以便部分少数族裔幼童更能适应小学的生活。
随著小一入学安排的修订,我们由2006/07学年开始为取录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提供额外支援。作为一个起点,我们为那些取录一定数目的非华语学生、有照顾非华语学生经验、愿意与我们合作发展校本支援措施,以及愿意与其他学校分享经验的学校,提供额外津贴,以便累积支援非华语学生的经验。这些学校一般被简称为所谓的「指定学校」,但绝对不表示非华语学生被指定只可入读这些学校。
同时,我们发展《中国语文课程补充指引(非华语学生)》,辅以多元教学材料及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以支援教授非华语学生的教师,并委托香港大学营办「学习中文支援中心」,以及透过语文基金拨款推行「非华语学生课後延展中文学习计划」,帮助非华语学生在课後及假期巩固课堂所学。
我们鼓励学校及非华语学生以香港中学会考(已停办)/香港中学文凭的中国语文科考试为目标。至於未能有机会学习完整的中小学中文课程(特别是那些迟开始学习中文)的非华语学生,我们透过资助合资格的非华语学生报考其他海外中文考试,包括综合中等教育证书(GCSE)、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IGCSE)、普通中学教育文凭(GCE)高级补充程度及高级程度中文科考试,鼓励他们考取认可中文资历,以便升学及就业。就此,专上院校及大学亦已订定有关申请入学的细节。
我们不时检视有关的支援措施。大家认同非华语学童学习中文愈早愈好,我们亦由幼稚园著手。我们每年邀请全港幼稚园参加由本局专家提供的校本支援计划,以及透过「大学与学校支援计划」,加强为取录非华语儿童的幼稚园提供校本专业支援服务。此外,在语文基金的支援下,我们在2012/13学年引入试验计划,邀请非政府组织举办一些游戏及文化活动,让3至9岁的非华语儿童能较早并通过轻松的方式接触中文,希望提升他们对学习中文的兴趣。另外,今年我们也优化了为升读小一至小四的非华语学生提供的暑期衔接课程,让家长陪伴儿童入读,希望透过家长与学校协作,一起支援非华语儿童学习中文。
另一方面,我们为非华语家长举办选校简介会,虽然非华语学生入读前述所谓的「指定学校」主要取决於家长选择,但现时部分所谓的「指定学校」的非华语学生数目相对较多,在制订中文学习目标时,这些学校难免会根据一般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时的困难,提供内容浅易的中文课程。此外,这些学校亦缺乏沉浸的中文语言环境,未能辅助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我们在考虑持分者意见後,已立刻在2013/14学年修订为学校提供支援的模式。
我们在2013/14学年向所有取录10名或以上非华语学生的学校提供额外津贴,以及校本专业支援服务,受惠的学校由以前31所所谓的「指定学校」增加至约150所学校。随著这改变,「指定学校」已不再存在。除了消除「指定学校」这不恰当的标签和所引起的误解外,我们也希望借此进一步提升非华语学生学习中文的效能,以及长远来说扩阔非华语家长的学校选择。同时,我们委托香港大学发展「中国语文校内评估工具」,以便学校为其非华语学生订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策略,善用额外的拨款,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学好中文,并加强与非华语家长的沟通。上述资助学校的模式贯彻政府协助非华语学生融入主流学校的政策,更能配合由2005起修订的小一入学安排,以确保非华语学生平等入学的机会。
教育局每一位成员,一直都本著支援非华语学生学好中文,帮助他们尽早融入社会的理念,制订不同的支援政策和措施。各项支援措施的落实和成效,实有赖各持分者的支持。我们会继续听取不同持分者的意见,并深信透过群策群力,假以时日,非华语学生必能学好中文,融入本地社会。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