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政策正面睇

修订初中中国历史科课程正面睇

 

历史教育   让一切讨论回归教育专业 

 

课程发展议会成立专责委员会检视及修订两科历史课程,经过多次专业讨论后提出了是次的修订建议。然而部分人士却对修订中史科课程的目的及内容有不同揣测,现逐一解释,以正视听。

 

古今并重 人人必读          

 

是次修订,旨在解决实施旧有课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不教文化史、略教或不教近现代史、学习内容过度沉重、课时不足等。因此专责委员会设定「古今并重」为修订课程的原则,设计以每年五十课节能完成的课程;并且贯彻课改以来每个学生必须学习中国历史及中华文化的要求,每星期有约两课节学习相关的内容。

 

治乱兴衰同为中国历史重要一环 

 

有意见指修订课程只强调盛世、民族融和,而刻意减省国家衰落、人民起义的部分。是次修订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及全面的课程,让学生不单认识中国的政治演变,也了解国家的文化特色及香港相应的发展情况,并同时兼顾实际课节的限制。旧有课程内容繁多,无法完成教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专责委员会因此建议整合旧有课题,提炼国史的精华部分,这是符合常理的处理方法。现时建议以学习重点凸显每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如秦汉的统一国家建立、南北朝的民族融和、隋唐的社会开放等,都是从这个目的出发,而非刻意高举盛世。事实上,在中国历史讲及「治」与「兴」,必会以上一个朝代的「乱」与「衰」为背景,例如探讨明朝的建立,必然会论及元代的衰亡。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若教授每个朝代的治乱兴衰和当中每个人物,岂不是重复实施课程时课节不足的老问题?

 

香港发展  配合课程编排脉络 

 

有意见认为教育局在修订课程大纲中刻意删去「六七暴动」、公屋改革、「六四事件」等重要历史事件,有意使香港发展的历程成为中国历史的附庸。中史课程自然以国家历史发展为主线,而历史科的建议范围也包括香港历史,相关的课题会在两科适当分工,避免重复。现时两科的咨询文件主要就课程架构、大纲等修订方向收集意见,待第二次咨询时自会提供所有课题供教师参考。至于「六四事件」,即使在现时的课程指引中没有列出,但各家出版社的教科书也一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政与外交」部分中有说明。这部分现时并没有建议修改。

 

加强文化史 全面均衡的中史教育

 

修订课程期望学生能立体地认识国家的历史,建议政治演变内容占整体课时65%,而文化特色则占25%,香港发展占10%,绝非重文化史、轻政治史。咨询文件内课程大纲罗列的课题教学内容深浅有别,涉及的课时亦不尽相同。就建议的整体课时安排而言,政治史仍是修订课程的主要内容。

 

均衡学习   学会学习

 

教育局一直要求学校提供约每周两教节,或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总课时的四分之一,以照顾不同校情。扣除一般考试及测验的时间,每年约有五十节可供教学之用,修订课程乃以此为基础来编排课程。学校在时间表上的安排各有不同,有学校是五天循环周,有学校是六天循环周,有些每日八节课,有些九节。若学校能为中史科课时提供超过每周两教节,教师可以利用选择课程中建议的延伸部分;如稍有不足,教师亦应按课程的精神,适当地予以调适,或以专题研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达成课程目标。在教师的适切指导下 ,学生也可以逐渐学会学习。

 

以莘莘学子利益为依归 从教育专业提出意见 


为期一个月的咨询已经开始,欢迎持份者就修订建议提出意见。待整理后,教育局将于二○一七年中旬就课程的具体细节及推行安排进行第二次咨询,修订后的课程将于明年下旬公布。

 

二○一六年十月二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