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规划 适时调节 审慎应对小一学生人口升降挑战
教育局局长 吴克俭
新一年度的「小一入学统筹办法」刚刚开展。日前有评论指香港特区政府忽视第二类婴儿(俗称「双非儿童」)所导致的人口变化问题,亦没有就跨境学童的教育需要及早筹谋。其实,这些说法并不公允。
政府向来重视教育规划
我必须清楚指出,特区政府向来重视教育规划。我们一直密切注视适龄入读小一学生的推算数字以进行宏观规划,并清楚明白有关推算的局限,包括家长是否选择公营学校,以及国内的香港儿童是否来港就读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等。推算数字是按多项因素和假设编制而成,因此若所作假设跟最终情况有差别,推算数字便会与当时的实际数字有差异。
有评论引用2014年度「小一学校网小学名册」的资料自行进行推算,并与2014/15学年适龄入读小一学生的推算数字作比较,指「明年欠约一万个小一学额」,这是不正确的演绎。除了推算数字不是最终数字之外,「名册」的学额是根据暂定小一班级数目计算,实际开办小一班数将视乎学位需求而定。我必须强调,教育局会确保提供足够的公营学位予合资格的学童。
第二類婴儿急升属过渡性的问题
在第二類婴儿方面,政府掌握了他们的出生数字,高峰期是2011年的35 700人和2012年的26 700人,这是近年跨境学童人数急增的主因。但随着2013年起实行内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零配额政策」,预计跨境学童对公营小一学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至2018/19年,然後将显著下降至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因此,当前的挑战只是一个过渡性的问题。
跨境学童并非只限於第二類婴儿,还包括居於深圳的香港人子女,以及第一类婴儿(俗称「单非儿童」)。他们会否及何时来港就读,纯属家长的个人决定。由孩子出生至升读小一的数年间,家长按时可能有不同的决定,所以实际申请来港升读小一的儿童数目,要到他们报名参加小一入学统筹办法时,我们才可知悉。还有,跨境学童的家长亦会按其家庭环境、居住地点、主观意愿等,决定子女使用哪个边境管制站过境和选择入读哪所相邻校网的学校。
由此可见,有关问题相当复杂,而且变数极多。一直以来,当立法会议员及社会人士就有关规划问题提出查询时,我和教育局的同事都会尽力解答,向公众提供及阐释资料。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策局,我们不会贸然或草率回应,亦不应发放很可能与未来实况有落差的预计资料,以免引起误解。
加强数据搜集进行整体规划
为了更好地掌握深圳的香港儿童回港定居或跨境来港就读对学位的需求,政府已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及推算工作,以掌握不同年龄组别的学童资料,并根据客观的数据进行整体教育规划。
面对来年跨境学童数目增加的问题,教育局最近已修订了小一统一派位的安排,既照顾在本港各校网内居住的学童的需求,同时亦确保跨境学童获派公营小一学位的权利。新安排包括在八个较邻近边境的校网拨出部分学位,为跨境学童设立「专网」,此举可以避免居於内地的儿童继续集中选择某一校网的学校,以致一小撮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跨境学童的压力。
教育局与学校携手应对挑战
此外,要应付过渡期内的额外学位需求,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弹性的安排,包括使用剩余课室和把其他房间改为课室,以开办额外班级,以及向邻近校网借调学位等。如有需要,教育局亦会暂时增加学校每班派位人数,同时为学校提供额外资源,以保持教学质素。利用空置校舍提供额外学位亦在考虑之列,今年教育局已批准北区一所小学利用毗邻的空置中学校舍开办附属班级。另一方面,教育局亦会与内地官方和非政府机构加强沟通,探讨其他可行的方案。
教育局将与学校同工并肩携手,适时为学生采取灵活及适当的措施。最近,我们与多区的小学校长代表会面时,欣悉有关学校,特别是实施小班教学的学校,会积极考虑在有需要时增加临时的额外小一学位,以应付需求。我和局方同事会继续做好短、中、长期的规划,确保所有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
二○一三年九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