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資料庫] 政策正面睇

 

 

 

 

中國歷史教育正面睇

  近來因新高中學生退選某些選修科而引發對中國歷史教育的討論,當中不少看法是基於未能掌握實情而產生的誤解,本文旨在向社會大眾澄清這些謬誤。

 

回歸後的中國歷史教育不及「港英時期」?

  有言論認為回歸後香港的中國歷史教育及不上港英統治時期,事實與此剛好相反。這可以從以下各方面觀察:

 

  • 修讀學生:回歸前不少開設非主流課程的學校並沒有開設中國歷史科。課程發展議會在2001年規定初中必須教授中國歷史,全港所有學生因此均須修讀;

  • 學習時數:回歸後首次以文件形式列明中國歷史教育最少的學習時數為總課時約百分之五;

  • 課程範圍:回歸前課程較側重古代史,近代則只教授至七十年代;如今無論初中或高中的課程均將研習範圍延伸至公元2000年,增加了中國近代史的份量,提升了學生對中國歷史的投入感;

 

  以上種種強化中國歷史教學的措施,說明中國歷史受到重視的程度,是回歸前所沒有的。

 

初中中國歷史不用獨立學科模式學習,導致高中出現「退修潮」?

  有團體最近指新高中出現所謂中國歷史「退修潮」,又謂「究其原因和不少學校初中未有開辦中史科有關」,這並不符合事實。學生在中四時多讀一門選修科,以擴闊知識面,到中五時退修一科實預期現象,而退修中史科的學生,不論在人數或在比率而言,與其他選修科的情況亦相若。再者,有較多退選中國歷史學生的學校,全部在初中都有教授中國歷史,而大多數均開設獨立的中國歷史科。因此,將學生退選高中中國歷史歸咎於某些學校初中沒有開辦中史科,是昧於事實的說法。

 

香港有一百二十所中學沒有教中國歷史?

  有團體指,有一百二十多所學校在初中不設中國歷史科,使人誤會該等學校沒有提供中國歷史教育。事實上,香港所有在公營學校就讀的學生都有學習中國歷史,而今年有55所學校因應校本的情況不設獨立中國歷史科,而將中國歷史元素以不同形式教授,例如將中史和世史連繫的歷史與文化科,又或以單元在綜合人文科教授。如單因為這些學校在時間表上沒有「中國歷史科」的名稱而一律指稱這些學校沒有提供中國歷史教育,對這些學校絕不公平,也嚴重打撃了付出努力以不同模式教授中國歷史的教師的士氣。

 

  事實上,回歸後中國歷史的教學不斷與時並進,不但著重思考技能的訓練,亦推動多元學習經歷,如實地學習、歷史劇欣賞、史跡漫遊、博物館展覽導賞、編纂校史等。片面誇大高中學生對中史課程失去興趣的說法,對提升中史教學的質素與中史教師的士氣,實無裨益。中國歷史教育正在進行改革,希望各界多提意見,優化課程,與教育局協作,提升學與教的果效,讓大家都很關心的中國歷史科變得更有意義。


二○一一年六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