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主要內容

政策正面睇

中國歷史回歸前、後的地位和學習正面睇

 

所有初中都有教授及必修中國歷史

 

近日有部分人士倡議將初中中史列為必修,以應對新高中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考生減少;教育局在此重申,現時在全港提供主流課程的448間學校,中史是初中必修的,也就是說,初中課程一定包含教授中史,而且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按王朝順序施教(即獨立中史課程),而有55間學校在初中採用以中史為主軸連繫中、世兩科歷史的課程模式,或在綜合人文課程中以主題模式施教,以鼓勵學生理解歷史的多方面發展。限制學校只採用王朝順序模式學習,未必能提高高中中史科的選修人數。

 

回歸後中國歷史才列為必修

 

另有指稱教育局在2000年的課程改革,取消了回歸前中國歷史作為必修科的地位。這與事實不符。回歸前中國歷史科在初中只是「文法中學」和「工業中學」人文及社會科目中的選修科,更不屬於「職業先修學校」的建議選修科;回歸後,教育局更重視中國歷史教育的地位。在課程發展議會的課程文件,都列明「在不同類型中學就讀的初中生,均須學習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而學校不論用甚麼模式教授中國歷史,其課時也規定不得少於每周約兩教節。

 

罷黜其他,獨尊「王朝順序」模式?

 

中國歷史悠悠五千年,如何組織其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認識其概要,一直都存有不同意見;有學者主張中史應和世史的課程連繫起來,使學生能知道中國在不同時空的世界發展中所處的位置,並更能參詳中國與其他地方發展的異同之處;有學者認為可以按若干主題將中國歷史予以組織,使學生在王朝的治亂興衰以外,對社會文化科技等發展,都可以有點認識。香港有數十間學校願意試行不同的課程模式,目的是優化中史的學習,其中亦有教師奪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育局認為這些努力應予肯定,而不是壓抑。

 

高中選修中史的人數大跌?

 

過去的中學會考考生在中英數以外多數報考四至五科,新高中學生在必修科以外只報考二至三科,故所有選修科都面對學生人數下跌的問題。單看考生人數就說中史式微,有以偏概全之嫌,以比例作分析的標準來得更客觀。根據2012/13學年度統計資料,在20多科選修科目之中,中國歷史在中四、中五、中六都是第8科最受歡迎的科目。這排名位置與新高中實施前的中學會考與高考相若。

 

新高中新處境新思維

 

新高中學生現修讀四門必修科和兩至三門選修科。除非有共識要求學生高中修讀五門必修科、取締其中一門必修科,或要求學生起碼修讀三門選修科,單獨增加選修某科的學生人數,便會相對地減少其他科目的選修人數,這是一個零和遊戲。現時約有90%學校在高中開設中國歷史,我們應思考怎樣優化中史教學,讓更多學生喜歡學習中史,從而促使更多學校在高中開設中史。現時多數選修科都要面對學生人數減少的問題,除了爭取更多學生之外,我們也應有新的思維,就是思考怎樣在人數較少的班別中優化教學,使學生學得更好。

 

二○一三年六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