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政策正面睇

積極廣納英才、不可固步自封

 

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廣納四方人才是我們能從小漁港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站在培養專業人才的最前線,必須有長遠目光和國際視野,透過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引進優秀的專上學生、研究人才和項目,鞏固香港的學術和科研實力,惠及整體社會。

 

非本地學生就讀公帑資助大學影響港人升學?

 

根據現行政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副學位、學士學位和研究院修課課程的 非本地學生人數上限為20%,其中4%可在資助學額以內取錄,而16%須在資助學額以外取錄,學費不受公帑資助,可見非本地學生對本地學生入讀資助學位的機會影響輕微

 

非本地學生就讀公帑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影響港人入學機會?

 

就教資會資助研究院研究課程 研究院研究課程(research postgraduate programmes)而言,課程的目的是透過研究工作,提升學術水平和知識理論的發展。事實上,研究生不但直接參與大量研究工作,更會協助教學工作(例如擔任導修課導師及評卷員),成為本科生與教學人員之間的橋樑,對院校的教學和知識傳承作出貢獻。此外,為吸納世界各地優秀的人才,提高香港研究工作的質素,教資會資助院校錄取研究生的原則是以學業成績和研究能力為基礎,擇優而取,並非考慮學生的來源地

 

事實上,現時本地學生入讀研究課程的機會遠比非本地生為高。在2012/13學年,非本地生報讀教資會資助研究課程只有約10%獲取錄,而本地學生則約有25% 獲院校取錄,成功率幾近兩倍。在2012/13 學年,研究院研究課程的學生人數上限為7,833人,但實際學生人數則為6,773人,原則上仍有空缺。換言之,如有傑出的本地學生申請入讀研究院研究課程,教資會資助院校仍有空間,擇優取錄

 

絕大部份修課式碩士(taught postgraduate)課程,均以自資形式開辦,學生自費就讀,並無涉及公帑資助。加上大部份課程是因應市場需求開辦,供應較具彈性,因此並不影響港人入讀機會。

 

非本地大學教員比例過高?

 

本地教資會資助院校擁有高度的學術自主,包括按本身的學術和研究需要,聘任教學和研究人員 。與錄取研究生一樣,院校的聘任政策是以學術成就和研究成績為甄選基礎,擇優而取,並非考慮教學和研究人員的來源地。很多內地和海外教員無論原籍何處,他們來港任教前均在全球各地的優秀院校就讀、任教或研究,為香港帶來國際上最新的學術的思想和研究資源,是提升本地學術水平的其中一個主要力量。

 

非本地大學畢業生影響港人就業?

 

為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政府在2008年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簡稱安排),容許就讀全日制經本地評審學士學位或以上程度課程的非本地畢業生可留港從事通常聘用學位持有人,而薪酬福利條件屬市場水平的工作,並於12個月內無條件留港。

 

政府透過「安排」等政策,吸引優秀非本地學生來港就讀後留港發展,可以為香港注入較年輕的人才,帶來優質新血,擴大人才庫和提升人口質素,長遠有利香港發展更多元化的經濟,增加本地就業機會。事實上,亞洲區內其他先進經濟體系均以優厚條件吸引海外人才,提高該地專業界別的國際化比例,以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挑戰。

 

總結

 

在高等教育範疇,人才的價值在於其學術成就和研究成績,與國籍、種族等無關。優秀學術人才的背景一般十分國際化,例如在內地完成學士學位,再到海外頂尖學府完成研究院課程和到不同院校進行研究和任教,最後再到香港的大學任教。假如只聚焦於他們的國籍或種族,忽視他們的國際化履歷和經驗,香港只會固步自封,競爭力將會被其他積極吸引國際人才的國家/地區追上。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