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政策正面睇

識別特殊學習困難學童計劃正面睇

 

近日有報章引述專家意見指,現時本港識別有特殊學習困難(學障/讀寫困難)學童的計劃存在漏洞,實際情況是否如此?本局對此提供以下資料以作澄清。

 

我們應識別出10%的學障學童才達標?

對於專家指國際上特殊學習困難學童的比例一直維持在約10%,我們並不認同。事實上,由於各地採用的準則不同,特殊學習困難的定義和普遍率亦有很大差異,由1%至11%不等。有些文獻指出學習障礙佔總人口的3%至5%,亦有文章引述美國公立學校的比率約為5%,但各州郡之間的差異可以很大(2.9%至7.4%)。

 

教育界的共識是(1)通過及早和有效的支援,有讀寫困難的學生的百分比率應會減少[1];(2)透過監察學生在接受支援後的進展(response to intervention),是識別特殊學習困難學童的最佳方法。因此,我們不應只着眼於統計數字,更重要的是有效推行及早識別和支援的機制。

 

教育局一直進行「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的小一學生計劃」,務求教師能盡早識別需要支援的學生及安排輔導。根據計劃,教育局會為學校提供工具和培訓,教師透過填寫「小一學生之學習情況量表」,及早識別在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小一學生,並為他們安排輔導。教育局的支援人員/教育心理學家會協助學校為這些學生釐訂初步的支援計劃。如果學生接受支援後仍然持續出現學習困難,會被轉介至教育心理學家作評估及安排跟進支援。

 

近年我們更致力推動學校推行初小中文分層支援教學模式,協助學校採用實證為本的教材優化課程、運用工具量度學生的進展,並按學生的需要提供不同層級適切的支援教學。

 

教育心理學家的人數不足致延誤評估?

有家長組織調查指出學生排期評估的時間長,逾兩成家長表示需要輪候超過一年,可能是誤把學校啟動及早識別及支援計劃機制的日期,視為已轉介教育心理學家評估。根據有關機制,識別為有學習困難的學童會首先接受支援,學校在支援人員/教育心理學家的協助下,會檢視學生對輔導的反應及進展,再決定他們是否需要接受評估。在2011/12學年,約80%轉介教育心理學家的個案在兩個月內進行評估,而約90%在5個月內進行評估,其餘的個案則因特殊情況而需要較長時間才進行評估,例如因應家長的要求或學生需要接受醫療診治而暫延接受評估。

 

及早識別計劃成效如何?

現時本港所有公營學校均有效地執行及早識別及支援計劃,過去三年約有25%的小一學生透過計劃被識別並獲得及早支援,其中約7至8%學生在接受支援後仍然持續出現學習困難,並轉介至教育心理學家進行評估及跟進。在2007/08學年,全港有7 780名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於公營中小學就讀,而在2012/13學年,這類學生人數增加至17 440名,正好反映家長和教師對識別有學習困難學生的認知不斷提升,而現行的機制亦能夠發揮效能及早識別有特殊學習困難的學生,並為他們安排所需要的支援。

 

二○一三年七月八日

 


[1]及早識別及支援預防閱讀困難:追蹤研究(Linda Siege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