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放榜 喜見學子自強不息
教育局局長 吳克儉
第二屆香港中學文憑試日前放榜,我連續第二年在放榜當天走進學校,祝賀同學完成三年的新高中課程,同時感謝全港學校及老師的貢獻。我喜見今年的新聞焦點,不是「狀元」的成績,而是他們奮發自強的故事。
地區直資中學 首出基層「狀元」
直資學校往往給人「貴族」學校的錯覺。其實,他們跟其他官津學校一樣,同樣奉行「有教無類」的原則。
天水圍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的謝楚灝同學今年考獲七科5**成績。我們欣賞他的地方,不單是他的優異成績,更是他的心靈。成長於天水圍,他的一句「我不覺得這裡悲情,反而覺得好溫馨」,盡顯他對社區的關愛。
能夠培養出這樣出色的學生,我也替學校高興。辦學團體的宗旨、校長的領導、老師的栽培和父母的照顧,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我得悉謝同學亦受惠於學校提供的獎助學金。由此可見,直資學校同樣是為社會各階層服務,基層學生同樣可獲因材施教,同樣可以取得佳績。
近日,社會上有意見對個別資助學校轉直資的申請表示關注。我想清楚說明,教育局會以中立及持平的態度考慮有關申請,包括學校轉制的目標、教育理念、課程安排、學費水平、獎助學金制度,是否已充分諮詢學校各持分者的意見,包括教師及家長,以及能否合理地回應持分者所關注的事項等。
跨越困難 締造佳績
另一位令人驕傲的文憑試考生是英華女學校的曾芷君同學。曾同學雖然面對失明和聽障的問題,還因手部觸感較弱而須靠嘴唇感應點字閱讀,但她擁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願意花上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和心力學習,最終考獲三科5**成績。芷君的正能量,也給身邊的人很大的力量。同學們說,芷君的精神給予她們激勵和鼓舞。
芷君的成功,除了建基於自己的努力外,也要多得父母和學校的協助,父母在家伴讀、同學互相接納和支持,以及老師和心光學校的資源老師互相配合,將教材和筆記預早轉譯成點字等。
對於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教育局一向因應他們的發展及需要提供支援。為協助普通學校推行融合教育,照顧校內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我們會為學校提供額外資源,包括額外津貼、教師、師資培訓和專業支援等。
「全校參與」模式的融合教育自1990年代推行以來,不斷發展和改善。昔日的幼童,今天已陸續成長,並完成中學教育。芷君的成績正好說明只要接納差異,家校同心,建立互愛共融的校園,加上同學努力不懈,所有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
為了加強支援取錄較多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學校,我們由2013/14學年開始,會把每所公營普通學校可得的「學習支援津貼」上限由每年100萬元增加至150萬元。此外,我們會繼續擴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務,目標是在2016/17 學年覆蓋全港公營學校。
在特殊學校方面,教育局會繼續透過不同方法改善特殊學校校舍和設施,包括改建或加建校舍、重置或原校重建等。我們亦為資助特殊學校提供額外一筆過撥款,用以購置輔助技術器材或發展輔助科技,以進一步促進有較嚴重或多重殘疾的學生的有效學習。視乎學校的班數,每所學校可獲發的撥款約為100,000元至235,000元。
至於升上專上院校的同學,政府會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及「自資專上教育基金」各注資2,000萬元,合共4,000萬元,設立指定的獎學金,鼓勵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優秀專上學生在學業及其他方面追求卓越,預計每年約有一百名同學可獲頒此項獎學金。職業訓練局亦會獲每年撥款1,200萬元,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購買所需的儀器和學習用具、提供心理和學生輔導以及加強教與學的支援。
家是香港 關愛自強
今日的青年人就是香港的明天。新高中學制強調「學生為本、全人發展、多元出路、終身學習」。香港是香港人的家,我們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還有善良、關愛和自強不息的心。看來,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二○一三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