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局中人語

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培育國際人才 回港留港建港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

 

香港是亞洲國際都會,向來都是東西薈萃、人才交流之地,這亦是香港成功之道。香港同時是區域教育樞紐,政府十分重視培育人才,近年已不斷提升適齡人口組別接受大學教育的比率,同時亦加強職業教育。而本着為香港培育國際人才的目標,政府剛剛宣布成立「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為此踏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在本港的適齡人口組別中,已經有超過百分之三十八的青年人有機會接受學士學位程度的教育;若連同副學位學額計算,修讀專上課程的青年人已接近七成,可見香港的青年人已經比以前多了很多升學機會。

 

本港大學的國際排名亦十分高,根據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 (QS)本年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共有五所大學位列全球200強,當中三所位列前50;而在QS日前公布的二○一五年「最佳留學城市」排名榜中,香港更由去年的全球第七升至第五位,在亞洲排行第一。儘管如此,海外的知名大學仍有不少課程,值得我們的學生去汲取知識及經驗,並於學成後回來貢獻香港。 

 

培育國際人才

 

為此,政府已按行政長官公布的二○一四年《施政報告》,撥款近3.5億元成立「香港卓越獎學金計劃」。這項獎學金的目的是資助本地成績優異的學生(包括清貧學生)到境外的世界知名大學進修,從而培養具備環球視野、國際網絡,以及一流教育水平的優秀人才,最終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下,青年人除了接受優質教育,也應培養國際視野,獎學金計劃可以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讓青年人有更多的發展。我們尤其希望此計劃能為部分對社會及未來感到迷惘的青年人,帶來一個正面的訊息及機會。

 

政府已成立了一個督導委員會,並邀請了馮國經博士擔任主席,其他13名非官方成員包括來自不同範疇的領袖和專家,他們對世界知名大學和相關機構╱組織有豐富的認識、經驗和聯繫,對我們推展這項工作有重要的策略性作用。

 

我們計劃由二○一五╱一六學年起資助三屆學生,每屆最多100名學生,然後再檢討其成效。主要對象是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而研究院課程亦會獲得考慮。他們修讀的學科沒有特別限制,但有助增強香港長遠競爭力的課程將獲優先考慮。

 

所有獲獎學生無須通過入息資產審查均可獲發獎學金以支付學費,以每名學生每年25萬元為上限,兩者以數額較少者為準。對於有經濟需要的學生,他們可申請經入息資產審查發放的助學金,每年最多可獲得20萬元,即獎助學金合共每人每年可達45萬元,讓他們可以安心完成整個課程。

 

回港留港建港

 

獲獎學生必須修畢指定課程,並承諾畢業後回港工作最少兩年,或相當於獲獎學金資助的年期(兩者以較長者為準)。然而,督導委員會可彈性處理個別申請,決定是否在特殊情況下適當地延期執行或豁免有關承諾回港工作的規定。

 

我聽說有個別人士對畢業生回港後的就業前景表示懷疑,但我必須指出,即使有關科目及行業目前在香港並非十分「熱門」,但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敢於創新的人。沒有實際的行動跨出第一步,沒有合適的人才,我們就不能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只要敢於開創,有國際競爭力,香港以至內地都是青年人一展抱負的舞台。

 

這個新計劃令我想起國家及香港都有不少成功人士的真人真事,他們都是曾經獲資助赴笈海外,學成後回來為社會及人民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約80年前,錢學森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畢業後獲公費留學美國,主力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其後取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他於一九五五年回國,長期擔任研製航天器的領導工作,對提升國家的航天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因此有「中國航天之父」之美譽。錢學森的成就薪火相傳,目前中國的航天實力全球排名第三,而衛星發射次數更是全球第一。

 

由此可見,擁有夢想、國際視野和知識的青年人對社會的貢獻往往是超乎想像的,他們的影響力不限於個人,也不限於這一代人。我相信,這個新計劃不但可以資助有能力、有志向的香港學生追尋個人夢想,他們回港後也會對社會作出貢獻,為香港帶來一股新的動力,有利於本港以至國家的長遠發展。

 

二○一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