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成長路 快樂兒童節
署理教育局高級課程發展主任(幼稚園及小學/小學)陳繼耀
我們都希望兒童擁有快樂的童年。有人認為讓小朋友上學時讀書、學習,下課後遊戲、休息,可能是其中一個追求生活平衡的方法。充分休息和睡眠固然重要,但不論是學習與遊戲,或者是工作與快樂,兩者不必相悖。
自二○○○年推行教育和課程改革至今,政府按部就班落實各項優化措施,目的是讓學生得到均衡的全人發展,使他們學會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促進他們健康成長。過去十多年,喜見教育界同工與我們攜手合作,當中有不少學校為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舉辦富趣味的科學日、安排如設計摩天大廈、衝天直升機等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提出假設,記錄實驗結果並思考改善設計,在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學習。亦有學校以海洋保育作為常識科的專題研習,調配中文和英文科的相關課題於同月教授,並安排相關的閱讀資料讓學生作延伸閱讀和寫作。學生學會「可持續海鮮」的知識後,在視藝科以泥膠製作一個可持續海鮮飯盒,分享學習成果。小學在「愉快學習」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在孕育校園文化方面,教育局一直鼓勵學校與各持份者共同建構和諧關愛的校園文化,以培養學生的歸屬感,促進他們積極投入校園生活,從而提升學習動機。據我們觀察,不少學校透過班制/跨級別活動、朋輩支援、服務學習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勇於表達意見,建立尊重他人及友愛互助的人際關係。
回顧教育改革的過程,包括改良各階段的學生取錄制度(小一、中一、中三及中四、大學)、活化及提供多元化課程、改善考評制度、增加學生的升學機會和彈性、加強對前線教師的專業支援,以及增撥資源推行其他相關教育政策等,目標都是為制度、教師及學生拆牆鬆綁,創造空間。
然而,教育是不斷改善的過程。措施能否成功,不單在政策釐訂和前線教育工作者的參與,同樣重要的是家長以至整體社會在文化觀念上的改變,及實際行動的配合。
當我們常聽到有人說「孩子要贏在起跑線」、「課外活動是功課的一部分,亦用來建立升學的學習檔案」,除不敢茍同外,我們有決心改變這種扭曲的觀念嗎?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快樂是一個人從學習過程或成功解決難題中所產生的滿足感,正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悦)乎」,學子的成長路上真的有必要強求「零功課」?為了有效學習,家課真的需要是枯燥無味的操練?我們正活在一個急速變化、資訊科技發達的社會,教育各持份者亦努力地與時並進,在學生學習與閒暇之間找出平衡點,當中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信任和溝通至為重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願家長、學校和我們繼續並肩,互相配合,坦誠反映、耐心聆聽,為學生愉快學習、作息均衡及全人發展一起努力,釋放學習過程中應有的正能量,令快樂兒童節的精神常存。
二零一六年四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