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實踐篇
要實踐一個服務學習計畫,教師可考慮以下的因素: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中學習及成長,透過服務學習而能達致的教學效果有很多,一方面既可提升學生個人素質,亦可提升其公民責任感(詳見《理念篇》《服務學習的價值》)。
導師可按學生的不同需要,設計並籌畫不同的服務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中成長,再加上合適的反思活動,配合不同的反思題目(可參考《資源篇》中《反思活動》及《反思題目》二欄),並將反思題目配合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需要,深化學生從活動經驗而得的心得感想,增加教學效能,做到既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又能滿足社區的需求。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讓學生參與計畫的每一個範疇,以增加其參與感及投入感。故老師可以於實踐服務學習的不同階段邀請學生參與、共同籌畫一個能滿足學生、學校及社區需求的計畫。教師如果希望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可考慮以下的途徑:
甲、 設立或聯絡與「服務學習」有關的學生組織如制服團體、社會服務團等。透過與有關組織的商討,更深探知學生的需要。
乙、 鼓勵學生參與籌畫的工作。
丙、 搜集學生的意見,將他們的意見融入週年行動計畫中,了解他們的興趣和能力。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滿足社區的需要,故首先要了解社區的需要,然後針對社區的需求去訂立週年的行動計畫。
學校所處的社區是實施服務學習計畫最理想的地方。所以在服務活動之前,教師(或可與學生商討)可以對社區的需求進行評估與分析,以便因應社區的真正需求而提供適切的服務。
一般來說,要了解社區的需求可利用以下的方式︰
這是一個很直截了當的方法,學校所處的社區附近定必存在著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政府機構或私人機構,如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醫院、特殊學校、圖書館、制服團體、環保機構等,她們均歡迎義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主動致電查詢定能了解她們的真正需要。
(有關的資料可參考《資源篇》中《社區資源》一欄)
社區領袖如區議員、立法局議員、機構或團體的負責人,對社區的需要有較深入的了解,他們不但關心社區事務,而且常與不同階層的市民接觸,善於掌握民意和了解市民的真正需要,訪談他們可更了解社區的需求。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學生有份參與服務學習計畫的訂定,增加他們的投入感及參與感。
在明白了學生及社區需求之後,便可開始籌畫工作。
要有效籌畫服務學習課程並將服務學習融入於課程之中,老師可先考慮下列問題:
訂定計畫時要考慮以下因素︰
明白了學生及社區需要之後,便可以選定服務學習的主題,作為整個服務學習計畫的基礎,教師可以抽取與服務學習主題有關的課程內容與之結合,採用跨學科或單一學科的方式進行,而服務的主題可以是老人服務或特殊人士的需要等等。
「服務學習」計畫若經仔細籌畫,所花的經費不會太多。老師可以考慮利用德育及公民教育津貼或申請有關的基金或資助(詳情可參考《資源篇》中《基金/津貼/資助計畫》一欄)。此外,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校內組織,如校友會,家長教師會等籌募經費。
學校可以運用的人力資源包括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家長、校友及社工。老師及行政人員是服務學習的協調者與指導者,而家長及校友則可擔任不同層面的義務工作,而年長的學生也可以擔任重要的職務如籌畫、執行、帶領等。
教師可考慮以下的方法將課程與服務活動連繫起來:
教師宜與合作機構商討有關實施服務的時期及服務的次數。在服務時間方面需考慮學生的課程與社區機構的需求,安排數天、數週、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服務。一般而言,開始實施服務學習的時候,服務時期適宜較短,以便能作及時的檢討及改善。
至於服務次數方面,也同樣要按課程與機構的需求去作決定,可以是固定的安排,如每一、二週服務一次或以課外活動的方式,或由學生自行決定服務的時間。
統籌小組的工作包括:
老師可以透過多種途徑向學生、家長、教職員及有關人士提供有關服務學習的資訊及宣傳服務學習活動,如通訊、通告、告示、展板、橫額、小旗幟等,也可以在內聯網或互聯網發放消息。
(有關服務學習籌畫的例子可參考《示例篇》)
Eyler, Giles 及 Schmiede (1996) 強調反思活動需具備4個條件才得以完整有效︰
David Kolb 的 What? So what? Now what? 架構利用三條問題去引導學生反思的方向。學生們需要漸漸地加深對服務經驗的分析,從而加深對服務經驗的體會。
What? (描述)
So what?(解釋、演繹)
Now what?(應用、前瞻)
有效的反思活動宜具備以下條件:
反思活動的例子可參考本網站《資源篇》中《反思活動》一欄。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報告書中提及,評估是用來收集學生學習的證據。它是學習與教學循環的一部分,而不是附著於教學階段之後,獨立於兩者之外的。評估的結果,可提供資料讓學生改進學習,也讓教師可以檢討和改善教學。
對學生學習來說,學習過程(如:探究、獨立學習、應用共通能力、反思)和學習成果(如:知識/概念、解難能力)同樣重要。教師可以用不同的評估模式,去收集學生在不同情況,以不同能力所顯現的學習成果的證據(例如:以問答考核溝通能力、以討論評核協作能力、以演示和表演評核創造力)。
《資源篇》中的《反思活動》內有不同的反思活動可協助評估學生於課程中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評估的方法與工具
對於學生在服務學習中的表現,教師可以採用的評估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個人反思心得寫作、集體討論、個別會談、觀察及自我評估等。由於學校課程編排緊密的關係,很難每個活動後都可以抽出時間進行個別會談,所以教師較常採用個人反思心得寫作的方法或集體討論讓學生自我評估。教師可以按不同的課程內容及目標,修訂以下各評估表格/問卷的內容,或自行設計問卷,以切合不同項目的需要。
教師可以利用「教師觀察個別學生評估表」,透過觀察,評估個別學生於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範疇的表現。「學生服務前問卷」及「學生服務後問卷」讓教師可以具體地掌握學生服務前後的轉變,從而評估學習的成效。此外,統籌教師可向負責教師發出問卷,其中可包括「教師自評問卷」及「教師觀察整體學生表現評估表」,亦可以利用個別面談或小組面談的形式,檢討活動的成效,面談時的討論問題可參考「與參與學生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及「與參與教師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
教師可於《資源篇》中的《反思題目》內選取合適的題目供學生反思,撰寫他們自己的心得。另外,《資源篇》中的《評估/評鑑》一欄亦上載了不同評估方法的檔案可供參考。而評估的學校例子可參考《示例篇》中《學校示例》一欄。
透過評鑑可以使計畫的實施有所改善。評鑑的重要性就好比在服務學習中的反思一樣,是計畫得以改善的重要階段。
評鑑的主要目的是檢討計畫執行過程的好與壞,評鑑方式通常以回饋表進行問卷調查,或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邀請教師、學生、服務對象、機構負責人及所有參與者一同檢討執行過程的優缺點。
評鑑指標
在評鑑服務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考慮該服務學習計畫能否達到以下的指標:
評鑑的方法及來源
教師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及來源進行評鑑,以觀察計畫的結果能否達到既定的目標:
嘉許的目的是希望使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得到肯定,並鼓勵他們持續地參與服務。
嘉許的重要性
嘉許活動能使學生為他們所作的事而感到自豪,且能增強他們的自尊感,使他們更願意於日後繼續參與服務學習活動。此外,嘉許活動能令服務學習活動為人所知,有助日後招攬新的會員、增加社區的支持,甚至帶來新的贊助。
嘉許的方式
老師可以透過不同的途徑去表揚有關的同學,可以在校內的刊物、家長的通訊、學校的內聯網或互聯網上表揚,而嘉許的活動可以用班級、學會為單位,甚至可以是全校性的活動,採用大食會、展覽或週會的形式展示服務學習的成果。並由教師、主任、校長或邀請校外嘉賓如受助機構負責人、區議員等頒發獎狀、服務時數證明書或頒發由服務機構所發出的證書、感謝狀或紀念章。而參與嘉許活動的對象可以是教職員,家長、服務對象、社區領袖、機構負責人等。
此外,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申請不同的獎項/獎學金及邀請學生擔任重要的職務,如:活動領袖、活動統籌員等,這些也是很好的嘉許方式。
嘉許活動需要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