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資料庫] 第五章:開展課程

 

在發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時,學校需因應校內學生的特質、師資、辦學理念等因素,決定最適切的推展策略。本章將以舉隅形式闡述從不同方面開展校本資優課程的情況以供參考。

 

從學生特質開展

實例一

開展基礎

個案中的學校不乏關心學生的教師。為人師表,最樂見學生成長、進步。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最能觸動教師的教學熱誠。因此,學生在學習上的需要(參考本指引2.3節及2.6節有關學生特質的資料),往往成為推動教師開展課程的動力,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亦使教師在課程上不斷精益求精;這種精神亦感染其他教師,促便他們加入教學小組,互相砥礪,教學相長。

 

切入點

數學科的幾位教師一直都覺得,每年總有些學生在數學科的表現很出色,他們的程度遠超出其他同學,甚至比課程綱要的進度更快,但為顧及其他同學的進度,上課時無可避免地要他們慢下來,有些學生因此感到煩悶或不耐煩,以致影響課堂氣氛。教師見他們無法發揮潛質,都感到可惜。於是在課後開設數學訓練班,讓這班學生挑戰難題。面對難題,這班學生愈學愈起勁,中一、二年級己經能解開大學級的難題。教師還鼓勵他們參加數學比賽,他們都能取得優異成績。學生固然開心,教師亦感欣慰。在學與教的過程中,為了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自己也不斷閱讀、進修、提升自我!

 

專業發展

藉此發掘出愈來愈多有數學潛質的學生。一名教師已難以應付,於是開始邀請其他教師共同參與。由於以往已發展了許多教材,其他教師開展課程時便較為容易,但他們會因應學生的程度、特質而不斷修訂原有課程,務求切合學生的需要。此外,教師之間亦經常進行討論,務求教學相長。

 

擴展與鞏固

經過一段時期的努力,學生的成就獲得認同,整所學校開始關注能力較高的學生的學習需要,並成立工作小組,專責關注培育和發展不同才能的學生。課程因此由全班式科目增潤模式(I B層次)推展至抽離式科目增益課程(II D層次)。按照教師推薦、學生自薦、面談及參考學業成績等準則,甄選了二十名學生參加課後培訓班,課程以一般增潤為主,學生需要參與創造力、思維技巧及人際相處等訓練課程,然後共同研究、探討一個感興趣的題目。

與此同時,數學科的教師感到只要對課外培育小組的教材作若干修訂,並將教學步驟劃分得更細緻,即可配合不同能力的學生的需要,這種模式實際上亦適用於日常正規課堂,使全體學生均能受惠。教師決定由中一級開始,將數學科課程分為若干學習單元,每一單元開始的幾節課會按「數學教育課程指引」,教授有關課程內容,最後的二至四個教節定為延伸課程,教師會引導學生運用前幾節課所學的數學原理,處理一些教科書以外的難題,題目由淺入深,開始時以活動及趣味性為主,慢慢延伸至艱深的題目,最後學生需解開一些中五級的題目。過程中,學生以二人為一組,互相討論,教師則從旁協助,教師不會直接教導學生解題,但會不斷鼓勵及引導。由於課程以小組形式進行,故除原任教師外,亦會邀請另一位教師給予協助。

 

對學校資優教育的影響

經過三年的試驗期,學校明白培育資優學生的重要性,並掌握了一些技巧。其後,經過多次反覆討論,學校將「拔尖保底」定為學校的發展工作之一,並要求教師在每科的科務工作中加入「拔尖保底」的教學策略。各科教師亦積極嘗試在課堂中滲入資優教育的元素,過程中會加入評估,務求能不斷改善學與教的質素。

 

從學生特質開展的實例示意圖

 

從教師開展

實例二

開展基礎

學校D與資優教育的緣起可追溯至若干年前,當時校內一位教師開始擔任四年級班主任。那年,班中有名學生每次上課都提出很多問題,而且還經常挑戰教師。後來從家長口中得知該學生智商超過130,是個資優兒童。與此同時,班中有另一個同學,表現十分特別。他的學習動機低、喜歡在上課時畫公仔,但從他的畫中可見他頗具創意。這名學生雖屢遭老師告誡,但仍我行我素,繼續在所有科目的課堂上沉醉於「畫公仔」的活動中。兩名學生的成績相差一大截,但不約而同地表現出他們的創造和想像能力。教師明白一般的正規課程未能滿足資優學生的需要,也不能發揮創造力較高的學生的潛質。教師便想:「這兩名學生各具潛能,作為班主任,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呢?」為了多瞭解學生,從而更有效地照顧他們的需要,她毅然決定從繁重的教學工作中抽時間報讀一些資優教育課程,希望藉此多認識這一類學生。

 

切入點

進修資優課程後,教師對資優學生有了認識,並且也掌握了一些切合資優學生特質的教學法。她於是嘗試在課堂中滲入創意元素,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

 

專業發展

後來,她更發現這些教學法不但對資優學生有用,原來對其他普通的學生也有幫助。課程加入創意思維教育元素後,同學們對學習更感興趣,教師本人也因此更有教學的滿足感及投入感,所以越教越起勁。漸漸,該老師明白到不可單純為教育而教某些課程,而是要多瞭解學生的特質和興趣,才能教得更好。適逢教育局推出「借調教師」計劃,在校長的支持下,該名教師於2001年9月借調教育局參與「群集學校資優計劃」。借調的政策轉變了教師的角色,同時也逐步將資優教育的理念帶給校內其他教師。

 

推行過程

學校因初次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所以先參考他校的成功實例,並搜集有關資優教育的課程及閱讀大量這方面的書籍,最後決定由小一、小二年級以抽離式課程著手。

  1. 課程內容:教育目標以啟發學生創意思維與解難能力為重點,配合課程改革中對共通能力的培養,並以由淺入深的思考遊戲作系統式的培訓,培養學生高層次思考的習慣。
  2. 甄選學生:先定出甄選準則,然後教師邀請小一、小二年級的班主任協助提名。最後選出的二十位學生參與課後的增益課程。

 

對學校資優教育的影響

在借調期間,教師將資優教育的理念帶回學校亦向校長建議推行資優教育課程,最後得到校長的支持和同事們的參與。雖然課程規模不大,但不失為步入資優教育的理想踏腳石。

正當籌劃課程計劃的時候,校長卻因退休即將離開學校。不巧的是副校長也升調往他校擔任校長。面對種種的轉變,計劃還能夠在新學期推行嗎?在一所屋邨學校推行資優教育,新校長會支持嗎?該位教師還能夠再借調一年嗎?可喜的是新校長亦大力支持計劃。更令人鼓舞的是學校更在翌年將資優教育納入課程發展的政策中。

 

從教師開展的實例示意圖

從學校層面開展

實例三

開展基礎

學校E具悠久歷史,是區內的知名中學。學校為了回應時代的挑戰,進一步提升學校質素,故全面檢討學校現況,檢討發現學生在學業潛能及其他智能方面,仍有發展空間。學校決定全力提升學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創造力及多元智能。

 

切入點

成立專責小組,帶動資優教育的推行

校長給予教師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資源及行政安排上給予教師大力支援,對學校發展資優教育具積極作用。「專責小組」由副校長領導,小組由學校中層行政人員組成。他們積極進修與資優教育相關的課程,並參與資優教育活動,期望以資優教育配合學校的課程發展。

 

推行過程

學校明白教師培訓的重要性,故積極邀請大專院校學者為教師舉辦教與學工作坊,部分教師曾參與教育局資優教育組舉辦的有關資優教育的講座。學校還邀請資優教育組到學校為教師舉辦講座,介紹資優教育的基本概念,並邀請其他學校的教師到校,就其推行的資優課程,與校內教師分享經驗。教師對上述資優教學活動有了基本認識,對校內推行校本資優教育有一定的助力。

學校已參與多個優質教育基金及教育局的計劃,其中大部分均與發展學生的多元才能有關,而且均涉及教學及課程改革。有見及此,學校積極嘗試整合多個不同計劃和課程組織,減少重疊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其潛能,與此同時亦著重提升教師的教學成效。

此外,學校亦將資優教育定為學校的發展重點,設定長期及短期目標,亦有實際的行動方案與之配合,並將方案融入該學年的學校發展主題。

 

課程

第一層次「全班式」滲入資優教育元素:

以課堂融入方式推行。學校邀請部分教師試教,而試教教師須將其經驗與其他教師分享,以營造資優教學氣氛及文化。其後將感興趣的同科教師組織起來,組成備課小組,共同設計課業,備課及試教;並邀請教育局資優教育組工作人員提供支援,與試教教師就課程設計、教學策略及學習評估等方面進行實踐工作。

該校以專題研習方式,整合多個學科的專題習作,學生不用在同一個學年內處理多個習作,只需專注完成一至兩個習作即可,以便從中掌握有關的學習技巧,專題研習可因應難度分為不同的層次,學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選擇不同程度的習作來完成。教師因應資優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選擇切合他們能力的研習課題。

 

第二層次「抽離式」課程:

抽離式課程以活動形式推行,參考教育局資優教育組提供的資優學生甄選準則和程序,甄選學業成績較佳的學生加以培訓。經磋商後,甄選中、英、數及科學成績優異學生,編成「語文」及「數學」班,進行培訓。此外另設一個「學習增潤班」,讓二十位中、英、數、科學能力較佳的學生接受一般增潤性的培訓如創造力、高層次思維技巧和個人及社交能力的課程。學校與資優教育組工作人員協作,共同進行試驗計劃,探討可行的模式及培育方案。

 

擴展與鞏固

這種基於學校發展需要,由學校領導層帶動的校本資優教育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啟動速度較快,範圍較全面。但應注意這種模式亦可能會遇到一些阻力,例如:部分教師會有不同的理念,他們可能認為資優學生可以自我成長,資源應放在弱勢學生身上;家長亦會質疑甄選機制,覺得資源分配不公平。經過不斷的檢討、調整,學校決定將資優教育推展至更多科目,而甄選學生的範圍會更廣泛,以涵蓋不同能力的學生,讓更多的教師接觸資優教育,使他們更容易認同資優教育的理念。

 

對學校資優教育的影響

  1. 由副校長領導資優教育專責小組,在校內全面推展資優教育。
  2. 透過教師培訓、試教、共同備課,奠定共同備課及推展資優教育的文化。
  3. 建立配合學校發展方向及整體計劃的全班式資優培育課程。
  4. 建立校內抽離式課程的甄選機制。
  5. 訂定校內資優教育的長遠目標。

 

從學校開展的實例示意圖

 

從課程評鑑開展

實例四

 

開展基礎

學校F重視資優教育,所有中一、二級課程特別設立學校自行編寫的「增益課程」,內容包括:中一生活適應、學習技巧、專題研習、個人成長等不同範疇。推行兩年來,教師認為學生學習態度可嘉,亦認同課程對學生有幫助。學校管理層認為教師在推展課程的兩年內,雖然經常檢討及修訂課程,但仍可更有系統、更深入地評鑑課程。他們時常掛慮?「學生的學習成效如何?」,「如何改善教與學的模式?」等問題。

 

切入點

檢討及評鑑「增益課程」的成效是學校提升其資優教育的起步點。為了使工作重點更明確,學校選定以「學習技巧」單元作為開展資優教育的第一步,藉此建立一個完整的學科評估制度和模式,再推廣至科目的其他單元。而更重要的是,透過評估工作,可進一步改善課程及推展資優教育。

 

評估目標

整個計劃的目的是評估學生能否在學習其他科目時及日常生活中運用在「學習技巧」課節所學的技巧,當中涉及的評估範圍包括:(1)課程是否切合學生所需;(2)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效果;(3)教師在教授此課程的困難;(4)整體課程的配合。

 

推行情況

  • 檢視「學習技巧」課程,加強融入資優教育元素的部分,特別著重教學技巧,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加深學生對學習技巧的掌握。
  • 刻意將「評估」的元素融入課程,課堂上的堂課及課後習作均成為評估的重要項目,尤其是應用技巧的部分,學生需要在課後運用及實踐。
  • 評估方法包括:
    • 課堂觀察
    • 學生反思表
    • 學生習作(課堂及課後習作)
    • 訪問教師及學生
    • 教師反思
    • 學生自我評估表
  • 學校選定兩班學生作評估對象,這些學生在學業成績及課堂表現上均有極大差異,評估可以較深入地探討這兩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如何處理班內學習差異的問題。評估人員(教育局資優教育組工作人員)在評估期間經常與教師討論課程推行情況,校方積極參與,過程著重兩方面:(1)改善和修訂課程;(2)建立評估模式。
  • 過程中,教師和評估人員均認為:(1)學習技巧以實踐為主,因此應能運用在其他學科及生活上,其他教師亦應知道學習的內容及進度,俾能配合;(2)班內的學生差異非常大,因此須作調適,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讓能力和情況不同的學生參與;(3)這類課程活動較能反映才能,尤其是思考敏捷及具創意的學生會有較佳的表現;亦較能觀察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

 

對學校資優教育的影響

  1. 提升第一層次全班式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素質,使之能切合學生的需要。
    建立校本評估模式
  2. 更有系統地建立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模式,使之由第一層次再發展至第二層次抽離式,培育在全班式課程中發現的特別具潛質的學生。

 

從課程評鑑開展的實例示意圖

 

開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多元切入點

開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可以有多個互動的切入點,學校可參考以下圖表,設計最適合在校內開展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