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資料庫] 第四章:評鑑

 

評鑑的基本概念

  • 評鑑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核績效,還可了解、改善和發展教育方案。課程評鑑是透過蒐集資料及提供憑證予有關人士 (包括決策者或教師),藉以改善現行的課程,並對課程的價值或成效作出判斷。評估學生是課程評鑑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 評鑑對課程的功能如下:
    1. (1) 診斷 - 旨在尋找問題或困難所在,以便作出適當的處理。
    2. (2) 修正課程 - 評鑑可作為修正課程的依據,藉以不斷修正或改進教育成效。
    3. (3) 比較 - 評鑑還可用來比較各種方案、教學法及學校教育的其他方面。
    4. (4) 預測教育需求 - 評鑑也可用來評估教育需求,建立教育目標,或作為釐定教育改革方向的參考資料。
    5. (5) 確定實現教學目標的程度 - 評鑑可用來確定實現教育目標的程度,並確定是否需要調整教學目標或修正課程,使之更切合學生的需要。

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評鑑方法

  • 資優教育的評鑑方法可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1. (1) 前端分析
      • 從不同的來源收集資料,了解課程的特色:
      • 廣泛閱讀與該課程計劃有關的所有書面資料,以便全面了解它們的目標和實施方式。
      • 設計一份開放式問卷,由相關人士 (包括學生、家長、教師、行政人員)填寫,以了解在課程計劃中他們最關注的部分。
      • 與相關人士會談以了解他們的想法。
      • 評鑑者親身觀察實際執行課程計劃的情況,以釐清或驗證在此之前所收集的資料。
    2. (2) 整合資料及編製測量工具:
      評鑑者歸納前端分析的結果後,即可找出需要評鑑的重點,並決定以何種測量工具及向誰收集這些資料。在進行資優教育評鑑工作時,可採用多元化的測量工具,包括標準化的測驗、評分表、評核表、面談大綱、學習日誌、行為量表,課堂觀察以及專門為既定用途編製的測量工具等。
    3. (3) 收集及分析資料:
      收集資料後,便可根據它們的共同特性運用邏輯方法把資料加以歸類;亦可運用統計方法描述資料和進行推論分析。分析方法一般取決於資料的性質。
    4. (4) 準備評鑑報告:
      評鑑報告需包括描述課程計劃及設計評鑑方法的內容,並須對整個計劃的得失作綜合性分析,最後提出改進建議。

處理與應用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評鑑結果

  • 課程評鑑結果的處理與應用基本上可分為三方面:一、輸入評鑑;二、學習評估;三、評定整個課程是否成功。

    輸入評鑑

    輸入評鑑的目的是分析資源運用、使用策略、方法及程序設計。評鑑的範圍可包括師生來源、教師的參與情況、教材、經費、設備、師資、培訓及專業支援等。

    (其他資料請參考教育署(一九九九年)《學業成績卓越學生校本課程試驗計劃檢討報告書,第五章:輸入》,頁32-43)

    學習評估

    1. 評估學生是課程評鑑的一個重要環節,亦是學習與教學循環中的重要部分,必須配合學與教的過程。

    2. 同工應先參考《學校課程發展示例》第二部分「促進學習的評估」(課程發展議會,2001) 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第五冊「學校評估政策 ─ 評估實施方式的轉變」(課程發展議會,2002),並細閱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內有關「評估」的內容,為參與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學生,評估學習情況的基本原則作參考。

    3. 學習內容、歷程和成果等各方面的情況,可透過正式和非正式程序評估。正式程序是指以標準測驗工具來進行實施前測和後測。非正式程序則包括了觀察、問卷、同儕間的評鑑、學生自評和各式各樣的評量表。
      • 評估學習內容時要注意是否已達致學習目標。評估方法包括標準成就測驗、教師自編測驗、教室錄音帶分析和課堂觀察學生表現等。
      • 評估學習歷程時可留意學生表達意見的次數、不同類別意見的數目和學生作答所顯示的思考層次,亦可借助適合的量表以判斷學生的學習進度。(參考表一「高層次思維能力評估工具示例」)
      • 評估學生學習成果,可由學生本人或其他評定者自行決定評估準則,並可引入多元化及質性的評估方法,譬如加入某些量表,評估學生習作所表現的創造性或獨特性、演繹或詳細的程度、綜合能力、組織能力和資料轉換能力等。(參考表二「創造力評估工具示例」)
    4. 評估模式須包括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前者旨在回饋學與教,藉以提升學與教的質素。後者則用以量度成績。(參考「學校實施評估的理念架構圖」)

    5. 鑑於資優學生的過人能力,可多採用自評,反思性評估 (參考表三「學生課後反思評估工具示例」)、同儕互評、小組互評、學習日誌、電腦輔助評估等評估方法,藉以激勵學生以自我導向的方式學習並提升學習質素。

    6. 可能的話,因應資優學生的能力和特質,適當地調節或修訂評估工具,藉以配合他們獨立學習。

    7. 多採用學習歷程檔案,蒐集資優學生表現卓越的憑證,並提供學習進度的資料與回饋。

評鑑課程的成效
  1. 評鑑課程的成效應比照學生學習過程評鑑,逐年蒐集資料,並視乎需要隨時修訂課程方案。除持續性評鑑摘要外,每年或相隔若干年所蒐集的資料亦應包括對該課程未來長期成效的預估。評鑑資料一方面涉及學生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師對箇中事項的詳細記錄,和其他人士對課程成效所持的意見和看法。這些人士應包括資優教育專責小組組員、學生、行政人員、一般教師、家長和課程導師(mentor)等。
    [參考表四「課後評鑑問卷(教師填寫)」
    參考表五「課後評鑑問卷(學生填寫)」
    參考表六「課後評鑑問卷(小學低年級學生填寫)」]

  2. 選取評鑑表的考慮因素如下:
    • 學校的實際情況,例如:校內教師是否準備就緒、學生的能力、家長是否支持等。
    • 評鑑表可因應需求作適當的增減,教師可修改原訂的評鑑表,選取合適的題目來進行評鑑。
    • 除了上述的評鑑表外,學校可參考其他教育機構或團體所提供的評鑑資料,按學校情況作適當修訂。
    • 可選取一份或多份評鑑表,亦可同時合併兩份或以上的評鑑表在學校進行評鑑。
    • 學校可自行編製評鑑表,以切合學校的需求為首要考慮。

     

  3. 評鑑必須持之以恆並且有系統地進行,不能以一次評鑑作準,教師應進行多次評鑑,客觀分析,然後再釐定日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