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評鑑
輸入評鑑的目的是分析資源運用、使用策略、方法及程序設計。評鑑的範圍可包括師生來源、教師的參與情況、教材、經費、設備、師資、培訓及專業支援等。
(其他資料請參考教育署(一九九九年)《學業成績卓越學生校本課程試驗計劃檢討報告書,第五章:輸入》,頁32-43)
學習評估
評估學生是課程評鑑的一個重要環節,亦是學習與教學循環中的重要部分,必須配合學與教的過程。
同工應先參考《學校課程發展示例》第二部分「促進學習的評估」(課程發展議會,2001) 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第五冊「學校評估政策 ─ 評估實施方式的轉變」(課程發展議會,2002),並細閱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內有關「評估」的內容,為參與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學生,評估學習情況的基本原則作參考。
評估模式須包括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前者旨在回饋學與教,藉以提升學與教的質素。後者則用以量度成績。(參考「學校實施評估的理念架構圖」)
鑑於資優學生的過人能力,可多採用自評,反思性評估 (參考表三「學生課後反思評估工具示例」)、同儕互評、小組互評、學習日誌、電腦輔助評估等評估方法,藉以激勵學生以自我導向的方式學習並提升學習質素。
可能的話,因應資優學生的能力和特質,適當地調節或修訂評估工具,藉以配合他們獨立學習。
多採用學習歷程檔案,蒐集資優學生表現卓越的憑證,並提供學習進度的資料與回饋。
評鑑課程的成效
評鑑課程的成效應比照學生學習過程評鑑,逐年蒐集資料,並視乎需要隨時修訂課程方案。除持續性評鑑摘要外,每年或相隔若干年所蒐集的資料亦應包括對該課程未來長期成效的預估。評鑑資料一方面涉及學生的學習過程,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師對箇中事項的詳細記錄,和其他人士對課程成效所持的意見和看法。這些人士應包括資優教育專責小組組員、學生、行政人員、一般教師、家長和課程導師(mentor)等。
[參考表四「課後評鑑問卷(教師填寫)」
參考表五「課後評鑑問卷(學生填寫)」
參考表六「課後評鑑問卷(小學低年級學生填寫)」]- 選取評鑑表的考慮因素如下:
- 學校的實際情況,例如:校內教師是否準備就緒、學生的能力、家長是否支持等。
- 評鑑表可因應需求作適當的增減,教師可修改原訂的評鑑表,選取合適的題目來進行評鑑。
- 除了上述的評鑑表外,學校可參考其他教育機構或團體所提供的評鑑資料,按學校情況作適當修訂。
- 可選取一份或多份評鑑表,亦可同時合併兩份或以上的評鑑表在學校進行評鑑。
- 學校可自行編製評鑑表,以切合學校的需求為首要考慮。
- 評鑑必須持之以恆並且有系統地進行,不能以一次評鑑作準,教師應進行多次評鑑,客觀分析,然後再釐定日後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