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資料庫] 第一章:概論

資優教育課程與課改的關係

 

  • 資優教育課程建基於教改及課改所共有的一個重要信念 —— 所有學生都有能力及權利學習,教育應以學生為本,致力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
  • 資優教育課程是以課改的原則及課程架構為基礎,旨在充分發展能力較高的學生及資優學生的潛能。
  • 香港資優教育採用的三層架構推行模式完全體現了課改的精神。第一層次全班式著眼於透過正規課堂內以科目為本的增潤課程,一方面加強課程本身的學習目標,同時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能力。至於第二層次校本抽離式課程,則為能力相若的資優學生提供有系統的訓練,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潛能,配合「拔尖保底」的教育方向。
  • 本港資優教育所強調的資優教育三大元素(即高層次思維技巧、創造力和個人及社交能力),恰恰與課改所提倡的九項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的培育一脈相承。
資優教育元素
共通能力
高層次思維技巧 →
明辨(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研習能力
創造力 →
創造力
個人及社交能力 →
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 資優教育三大元素涵蓋了三個重點發展的共通能力(3C's),即明辨(批判)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創造力(Creativity)和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
  • 課改提倡「學會學習」精神,資優教育亦鼓勵教師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除此之外,資優教育所常用的多種學與教策略(如多元化的評估模式、恰當及多樣化的提問技巧等)及學習方式﹝如讓學生多採用專題研習(關鍵項目之一)的方式學習。﹞與課改建議的發展方向一致。
  • 總括而言,資優教育是為了秉承課改建議,致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人盡其才,全面均衡地發展學生的多元潛能。

 

對資優教育普遍存在的迷思

  • 對資優教育認識不深的人士,普遍存在一些誤解,本節將嘗試解讀這些迷思。

對資優教育的普遍看法

請細心閱讀以下有關資優兒童及資優教育的常見問題,並圈出您的意見。

 

1資優教育只應該照顧資優學生。同意/ 不同意
2每個學生都是資優的同意/ 不同意
3資優兒童都是天才。同意/ 不同意
4資優天賦為資優學生帶來特別愉快的人生。同意/ 不同意
5智力評估是辨別資優學生的唯一工具。同意/ 不同意
6資優學生體弱多病。同意/ 不同意
7資優學生能獨立自學,教師不必留意及協助他們學習。同意/ 不同意
8只有資優教師才適合教導資優學生。同意/ 不同意
9每一個資優課程均能讓全校學生受益。同意/ 不同意
10資優學生在情緒困擾和不愉快的心理境況下成長。同意/ 不同意
11資優學生是課室中的「問題學生」。同意/ 不同意
12資優學生在能力相若的組別中學習,其潛能將得以發揮。同意/ 不同意

迷思解讀

為使教師能對資優兒童的特質及資優教育有更客觀的認識,以下是對上列問題的解讀:

 

迷思
解讀
1資優教育只應該照顧資優學生。
  • 本港的資優教育政策是採用三層推行架構模式,此模式既可照顧全部學生,亦提升資優學生的潛能,本著「資優教育普及化、普及教育資優化」的信念,以校本方式全面、均衡地培育資優學生的卓越潛能。
2每個學生都是資優的。
  • 每個學生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潛質。
  • 潛質能否演變成資優,取決於後天的環境因素(如家庭培育、教育、朋輩影響、就讀學校的資優教育政策及方向等)是否有適切的課程。
3資優兒童都是天才。
  • 所有天才都是資優,但資優的人並非全是天才。
  • 資優學生並非個個天才橫溢,但他們都有特別的學習需要及卓越的潛能有待照顧和發揮。
  • 「資優」與「障礙」是可以並存的:有部分有特殊學習需要(如過度活躍、讀寫障礙)的學生同時也是資優學生。愛迪生、愛因斯坦、籃球好手「魔術手」莊遜就是這方面的好例子。
4資優天賦為資優學生帶來特別愉快的人生。
  • 資優學生未必會特別快樂或不快樂,關鍵在於師長能否適當引導他們健康愉快地成長。
  • 資優學生自我期望高,甚或是完美主義者,故此需要學習適當地訂定合理的自我要求。
  • 資優學生能意識到自己與同儕在能力或思維上的不同,因而可能產生強烈的疏離感,師長須按需要安排適當的社交或相關培訓活動。
  • 教師須觀察有情緒問題的資優學生,及早暸解他們的情意發展,使他們能全面地成長。
5智力評估是辨別資優學生的唯一工具。
  • 智力測驗是辨別資優學生的方法之一,智商不能完全反映不同潛能的資優學生。
  • 智商測驗較容易對資優學生造成標籤效應。
  • 未滿五歲的幼兒在說話及表達能力方面尚未成熟,為這類幼兒進行智力評估,將有損評估結果的效度與信度。
  • 辨別資優學生應力求多元化。行為量表、教師及家長觀察、同儕評估及自評等,為鑑定資優學生提供了更準確及全面的資料。
6資優學生體弱多病。
  • 資優學生的資優稟賦不會影響他的體格。一般而言,資優學生在體質上與一般學生無異。如學生只偏重有興趣的範疇,也可能忽略體能發展。
7資優學生能獨立自學,教師不必留意及協助他們學習。
  • 資優學生能獨立自學,但教師的照顧及引導不可或缺。
  • 一般課程的教學內容只照顧大部分學生的需要,涵蓋範圍未必能顧及資優學生的需要。
  • 資優學生對沒有挑戰性、已明白的課題或重覆練習會不感興趣,學習動機低落。
  • 教師猶如明燈。資優學生的特別學習需要若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課程如不作調適,他們的潛能將可能永被埋沒。
8只有資優教師才適合教導資優學生。
  • 曾接受資優教育培訓的教師能協助學校推動資優教育。
  • 在學校推行資優教育,教師需在資優教育方面接受培訓,以加深他們對資優學生特質的認識及對資優教育最新理論與推行模式的暸解。
9每一個資優課程均能讓全校學生受益。
  • 資優課程是否合適需視乎個別資優學生的能力與特質而定,每一個學生均有不同的學習能力和需要。
  • 學校必須因應資優學生的個別能力,在資優課程的內容及程度、涵蓋範圍、教學進度等各方面作出恰當的調適。
10資優學生在情緒困擾和不愉快的心理境況下成長。
  • 資優學生如一般學生一樣可能有情緒問題。資優學生有時甚至會有一些有別於一般學生的情緒困擾。
  • 若資優學生得到教師適當的輔導和協助,而其潛能又得以發揮,資優學生也能夠愉快地成長。
11資優學生是課室中的「問題學生」。
  • 一般課程內容未能滿足資優學生的求知慾,致使他們破壞課室秩序,甚或與教師抗衡,以獲得他人的注意。
  • 及早辨別資優學生,暸解並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以發揮他們的潛能,是讓他們愉快、有效學習的關鍵。
12資優學生在能力相若的組別中學習,其潛能將得以發揮。
  • 資優學生未必滿足於一般的課程內容及傳統的課室教學模式。
  • 在能力相若的組別中學習,資優學生的學習需要得以滿足,亦能發展他們與他人協作學習的能力。
  • 教師可引導資優學生掌握與不同能力的同儕協作的技巧,以提升他們的社交及領導能力。

 

香港資優教育的經驗

 

    • 資優教育工作初期由教育署的心理輔導組負責,以輔導方式為有學習困難或行為、情緒問題的資優學生提供服務。一九八八年,該輔導組開始在學校假期期間,為一些資優而又沒有嚴重情緒行為問題的小學生,舉辦一些增益課程和「創思小組」活動,旨在透過不同的活動,引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和解難能力、提升自我認識以及與人溝通的技巧、教授蒐集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及培育自學精神。同時,社會人士及家長亦開始關注到香港的資優教育,社會上陸續出現了推廣資優教育的團體。
    • 一九九零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佈第四號報告書(簡稱「報告書」),探討了資優兒童的定義和教育需要,並為香港資優教育的發展勾劃出方向。報告書引用美國聯邦教育局對資優的定義,肯定了多元化的資優定義,報告書指出香港已有非主流學校及團體提供課程培訓在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和運動方面有天賦的學生,因此提出香港應首先致力發展及培育學業成績卓越的學生,在主流學校發展相關的校本課程,而不是將資優學生集中在特殊學校。
    • 教育署於一九九二年進行了兩項資優研究工作:分別是「制定鑑別資優兒童的工具」及「香港資優兒童在小學的分佈和教育需要」;並於一九九四年開展一個為期三年的「學業成績卓越學生校本課程試驗計劃」,在全港十九間自願參與計劃的小學推行校本資優課程。此外,教育署亦根據教統會的建議於一九九五年底成立「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為香港資優教育提供支援服務和資源。
    • 教育署課程發展處於一九九六年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負責發展香港資優教育課程和教學資源、舉辦資優課程教師培訓活動、支援學校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計劃及管理「馮漢柱資優教育中心」。
    • 為了加強香港資優教育的發展及培育學生的多元才能,教育署於二零零零年制定了香港資優教育政策,擬定了資優教育的三層推行模式(香港教育署,2000),並推行了一個為期兩年半(二零零零年九月至二零零三年二月)的群集學校資優計劃,在全港三十間中、小學試驗以上的資優教育三層架構推行模式。
    • 為推動資優教育的發展,教育局資優教育組的網站載有不少有助學校發展資優培育課程的資料和其他有關資優教育的課程設計原則和課程示例,供學校參考。
    • 此外,教育局為協助學校落實教改,自二零零零年起先後推出一系列報告書及課程指引、課程示例等。這些指引是推行資優教育的基本參考文件,而基礎教育課程指引第四冊《有效的學與教策略 —— 實踐求進》,更羅列了照顧資優學生的特定措施。

 

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重要性

 

(參考香港資優教育政策文件中的「主導原則」)

香港資優教育採用校本方式推行,論據如下:

      • 貫徹教育統籌委員會一九九零年第四號報告書的建議;
      • 教育的理想是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學校應為校內資優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機會;
      • 日常課堂如果能滲入資優教育元素,便是培育學生潛能的好地方。因此,推行校本資優教育,更有利於發掘及培育學生的潛能;
      • 在主流學校學習,可減低資優學生因就讀特殊學校所帶來的標籤作用及壓力;
      • 校本模式更能夠照顧資優學生的個人成長需要,給予他們與一般學生共處的機會,避免他日踏入社會後在適應群體生活時遇到困難;
      • 資優學生在主流學校學習,不僅可提升整體學習氣氛,而且有機會發揮領導才能,並貢獻學校,為將來承擔建設社會的責任作好準備;
      • 「學業成績卓越學生校本課程試驗計劃」、「群集學校資優計劃」及資優教育組推展「種籽計劃」的經驗,已引證以校本方式推行資優教育的正面效果;
      • 順應採用校本模式的教育發展大趨勢,俾使學校因應本身的優勢和特色,更適切地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