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感知肌能訓練(特殊教育需要)學習綱要 - 第一章 - 「感知肌能訓練」學習綱要簡介

1.1導言

1.2 感知肌能訓練與近期整體課程發展趨勢的關係

1.3 感知肌能訓練的課程特色

1.4 「感知肌能訓練學習綱要」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1.1

導言

 

感知肌能訓練在學生的基礎教育佔著重要的地位。學生對任何事物的學習或從事任何類型的認知行為,都必需首先能夠有效地透過感動能力搜集及分析資料的系統,而搜集資料的過程,就有賴於敏銳的感官活動和精確的肌能協調動作技巧的配合。因此學生是否能夠學習從環境中接收及分析訊息,從中攝取知識,予以記憶,並在適當的時間及場合應用所得知識,是在乎他有敏銳的感知能力,適當的選擇和反應,與記憶持久的結果。若個體經驗增加,其知覺範圍也隨之擴大。這樣,便更能從複雜的環境中,擇取相關的知識及頓察到這些知識之間相互的關係,便能使學習更為充實而有效。

其實凡學生都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訓練,不過大部份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自然地學會了這方面的技巧,但對於一些弱能,例如:弱聽、弱視、身體弱能,智能發展及學習方面較同齡學生緩慢的學生來說,他們卻需要透過特別的訓練才能掌握有關技能。本課程綱要不但包括感知訓練(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及大小肌肉訓練(身體各部份肌肉活動)上的概念,還加強學生對身體的認識及基本的認知概念。

 

由於學生需要認識及運用自己的身體各部份的功能,才可發展身體平衡及協調的技巧,以促進他們的活動能力去從事不同的觀察及學習活動。因此幫助學生認識身體左右兩邊各部分的配合,對他們發展空間關係概念甚為重要。學生能掌握身體活動協調技巧,便能從心所欲地去進行不同的活動,亦有助他們建立對個體的自信。正如心理學家艾力遜Erikson (1963)1提出,學生對個體的自信是建立健康人格的重要元素。

據Frostig (1964)2指出,學生自出生首二十四個月便會透過他的感官和動作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由此時他認識自己是個獨立個體,學習在空間移動和控制他的身體,特別是雙手。由三歲半至七歲半期間,學生的感知發展已到達開始認識世界事物。這個階段的感知發展主要是以視覺和聽覺作為了解環境的渠道。透過不同的感知渠道,學生便漸漸成了一個資料收集的系統,而認知上的學習,便是學生有效地頓察所收到的訊息之間相互的關係,而我們所有的學習經歷,便是倚靠這個複雜系統而進行。任何一個進行收集處理及發放訊息的渠道如果未能如一般的情況發展出來,便會形成感知活動上的障礙,使學習出現不同程度的困難,這亦是有部份學生產生了「特別學習困難」或產生了後期「讀寫學習困難」的原因。

 

感知肌能訓練除了與體育競賽有關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亦需要通過敏銳的感知和精確的肌能活動進行各項學習。編寫這本綱要的其中一個目的,是提出培養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範疇的先備條件,文字學習兩大重要元素,閱讀和書寫更是這兩種能力的綜合成果。要奠定學習的基礎,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本綱要特別強調感知肌能在生活上的實際應用的原因,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融入社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能在感知肌能發展方面較普通的學生遲緩,有些更有生理上的缺陷,嚴重者更不會主動與環境接觸。教師須照顧到不同發展階段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安排適當的環境,有計劃地促進這些學生在感知肌能方面的發展,並引導他們主動地探索和學習,使他們能夠利用學習得來的感知肌能協調技巧,來學習其他科目及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向上

 

1 Erikson (1963) in Cook, R.E., Tessier, A. & Klein, M.D. (1992). Adapt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U.S.A.: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 Frostig, M. & Horne, D.(1964). Tje Frostig Programme for the Developer of Visual Perception:Teacher's Guide. Chicago: Follett.

 

1.2

感知肌能訓練與近期整體課程發展趨勢的關係

按上文的描述,學校可以視感知肌能訓練為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預備進入修讀各主要學習學範疇的基礎訓練。專責小組試就建議中課程改革提出的既開放及富彈性的整體課程架構,分析其定位及功能。

課程改革指出社會對教育有下列的期望,以適應21世紀的挑戰:

  •  
    • 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機會
    • 淡化學習和就業的分明壁壘
    • 提供優質教育
    • 使學生有適應變化的預備、良好語文能力、人際關係、富批判及創意的思維、對學習及工作的正確態度和資訊科技
    • 在學科發展的同時培養一般性的處事處人的能力(generic competency)

因此學生的整體課程需要作出相應的變革,從而課程發展處提出包括下列三個角度的課程架構:

  •  
    • 價值及態度
    • 有共通性需要的一般能力,包括溝通、識數、學習技巧、解難、批判性思考、創意、資訊科技、人際關係、自我管理技巧
    • 主要學習範疇包括中國語文教育、英國語文教育、數學教育、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個人社會及人民學科教育、藝術教育和體育及健康教育。

課程架構內各角度中的元素,在課程組織及推行的時候應該適當地連繫起來,使學習不至支離破碎,例如課程需要有跨學習範疇的課程安排,同時需要關注到學習範疇、價值及態度及一般能力在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

對提供給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教育而言,上列提出的期望實與特殊教育目的凸顯的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及盡量發展潛能可以配合,而建議的課程架構亦與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倡議的原則有吻合之處,只是達標要求則需按學生能力而有所分別。

以感知肌能訓練而言,此學習範疇雖然並未出現於八大主要學習範疇之中,但綜觀其學習目標及學習內容,是可以考慮作為各主要學習範疇的基礎部分,並以這個為起點聯繫到其他主要學習範疇;從課程架構中一般基本能力的角度來看,正如前些段落的描述,感知肌能訓練可能是開展認知行為和自我管理的基本條件;至於價值觀及態度方面,通過這個學習範疇學生可以加強對自己身體的控制,繼而增加對自己的信心和尊重,從而推廣至對別人及環境的認識及尊重。有見及此,在本學習綱要的總結部分,進行了感知肌能訓練與其他主要學習範疇及日常生活關係的探討。

向上

1.3

感知肌能訓練的課程特色

1.3.1 採用「目標為本課程」的原因

 

為達致以上所訂的學習目標,感知肌能訓練的課程設計採用了「目標為本課程」架構。這架構由目標、學習內容、課程策略和評估四個部分組成,是一個較全面及具體落實課程設計的方法,而且還與現時特殊學校所採用的主題教學、照顧個別學習差異、採用標準參照模式進行診斷性和進展性評估及向家長提供學生詳盡的學習評估紀錄等取向及做法,極為相似。

 

1.3.2「目標為本課程」的功能


  • 為施教、學習和評估三方面訂立更明確的方向
  • 加強教學目標的連貫性和使教學目標有實際操作的策略
  • 使學生參與適合他們能力的、有情境的、實際的課業,使他們能積極地,有目的地學習
  • 鼓勵學生盡量與別人溝通,強調不論是語言或非語言的溝通,都與學習有著相互的關係
  • 強調學習的過程和成果是同樣重要
  • 在教、學和評估中,運用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
  • 重視學生或大或小的進步,以激勵他們進一步學習
  • 用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學生學習的實況,了解實際進度,作為設計下一步教學的參考
  • 改善評估及報告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業成績能清楚地顯示出來,以便向家長、教師和學校,提供更多資料


1.3.3「目標為本課程」的原則


  • 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
  • 按明確的目標進行教與學
  • 內容選取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理論為基礎,從基本學習能力開始延伸
  • 把目標及內容作更精密的細分成為範疇、單元、單位、學習重點及學習重點細目
  • 在教學策略上,讓學生通過課業進行學習
  • 強化診斷性評估和進展性評估的功能,並依據與學習目標配應的評估目標進行評估
  • 除訓練不同的技能和知識外,還希望培養學生正確的態度和較高層次的思考能力
  • 教師可因應班級中每個學生的能力及需要,為其制定教學計劃,選擇教材,設計活動/課業及組織教學過程,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
  • 著重靈活及多元化的訓練方法,盡量把訓練項目融入生活流程中,避免與日常生活及其他科目的學習脫節
  • 鼓勵學生隨時隨地留意週圍的環境,並多與別人接觸,以便能改進人際關係
  • 採納以下四項有關學生學習的原理:
  • 學習是一個有目的地建立知識的過程
  • 每次學習會建基於以前所學的(是螺旋式而非直線式的過程),然後有規律地向前累進,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 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學習時,須以語言及其他的表達方式作為傳意的工具
  • 學習是個別學生在發展途徑中的進程


1.3.4課程架構

本「感知肌能訓練學習綱要」採用「目標為本課程」的課程架構

目標

目標顯示學習的內容和方向。感知肌能訓練的學習目標是學習主流課程時所需的基本技巧,它們反映出此課程範圍內最主要和最受重視的學習事項。雖然學習範疇目標是沒有分學習階段的,但基本上是根據學生發展的概念,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融入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中。

所有學習目標是排放在一個循序漸進的分層結構中:從科目總目標開始,下至科目學習範疇目標,再至學習重點或學習重點細目。為達到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及其細目,教師需要安排適當的單元/單位。


學習內容

為了使學生有多方面和均衡的發展,目標為本課程取向的內容,會按各主要學習範疇的特性,學習內容應盡量包括一般性的處事處人的能力(generic competency)的培養。舉例如下:

  • 知識:例如事實、資訊、概念、原理、程序、結構、制度等
  • 思考:例如解釋、聯繫、判斷、重組、概念化、引發新意念、構思、推理(應用分析綜合評鑑)、探究、創作思維等
  • 技能:例如自理、日常生活技能、感知肌能、職前技能、專門技能、解決問題、學習技巧、溝通、人際及社交、體能等
  • 態度:例如感情、欣賞、興趣、學習動機、價值觀、信心等

因為感知肌能是日常生活運作及學習的先備能力,所以學習內容需要與生活和學習連上關係。學生除了汲取知識和學習技能外,還盡量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正確的態度。以上四項學習內容互有關連,並由課程策略綜合起來。


課程策略

課程策略包括籌劃課程、撰寫教材、策劃活動、進行施教和學習,及與家長聯絡,使家長明白學生的學習情況。為使學習更有成效,本課程認同「目標為本課程」的課程策略重點:

 

  • 強調多種基本而互有關連的學習和運用知識的技巧,其中包括溝通能力、學習技巧、計算技能、思考能力等

     

     

  • 利用與實際生活有關的課業及練習,以切合個別學生的需要

     

     

  • 強調學科的綜合性質,作用和運用方式

     

     

  • 有系統地循環學習要點,以加強學生對有關概念的認識

     

     

  • 發展個別學生的不斷改進的學習能力

     

     

  • 加強對個別學生的關注和協助

     

     

  • 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 強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並重

     

     

  • 強調學生的獨立性和自學能力

評估

評估是監察學生學習的進度、找出長處和弱點及訂定下一個學習目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步驟。評估是根據教學目標所訂下的評估準則,透過學習課業或練習,評核和描述個別學生的學習的表現,而不著重在把學生排列名次作比較或按學生的表現劃分等級。評估分為診斷性、進展性和總結性三種。

  • 診斷性評估

     

診斷性評估是用來擬訂學生學習該單元/單位前已有的能力,目的是建立學習基線,按個別學生的能力和需要決定學習內容。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是用來評鑑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這種評核是經常性的,目的是協助個別學生改善學習,同時,也可協助教師改善教學。

  •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通常是在一段時期末(例如:學年末或學期末)進行,目的在顯示學生在某段時間內學習所達的水平。

為使這些評估的結果都能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有用的資料,以幫助不同校內員工及家長作出對學生學習進度的理解,有組織的紀錄監察系統對有效教學目標的釐定是必須的。因此,學校是需要為每個學生作出一個個人的進度檔案,以存放這些評估所得的結果,以顯示教學上的進度及效能。


 

 

 

目標釐定、內容設計、選擇策略和訂定評估這四個課程元素是互相關連的,但它們的發展不一定是直線式的。教師會首先找出學生的學習基線,並因應學生的需要,學科的性質及其他客觀的因素,制定學習目標,選取及組織教材,運用適當教學策略和評估方法,與學校其他同工及學生家長溝通,共同推行「目標為本課程」,並定期評鑑課程各元素的成效,作出合適的調整和改善,使課程不斷改進。

 

1.4「感知肌能訓練學習綱要」使用時應注意的事項
 

 

1.4.1 學習內容要精細劃分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可能在感知能力和肌能活動方面同時出現困難。所以在幫助學生發展這些能力的過程中,教師須按個別學生的能力和需要,把學習內容作更精細的劃分,本綱要所選取的「感知」及「肌能」方面的學習內容以最基本的訓練為主,而「感知能力和肌能活動的配合」及「空間關係」方面的學習內容則較著重感知和肌能兩者的應用及認知的層面。教師在選擇目標及設計教學的時候,亦應兼顧其連貫性,並配合情境教學(詳見第四章),與教授其他科目的同工緊密聯系,以幫助學生增進個人的適應能力和奠定成功的學習基礎。

 

 

1.4.2 學習內容應設訂上限

感知肌能訓練是一個核心課程,與學習任何科目/主要學習範疇息息相關,因此工作小組在選取及編訂學習內容時是需要訂出上限,以免與其他學習範疇形成不必要的重覆。本課程著重學生對基本技能的認識及訓練,而更加深入的學習,便應該歸入某一科目/主要學習範疇繼續發展。

 

1.4.3 學習重點可跨單位

工作小組在設計感知肌能訓練課程的過程中,是根據「目標為本課程」架構,每一學習範疇的學習內容是由單元、單位、學習重點及學習重點細目組織而成。由於感知肌能訓練的學習重點不一定相對應在特定的單位下,有些學習重點可能是跨單位的,故在第三章第二部份「各範疇的學習重點及學習重點細目」並沒有列出「單位」。教師在選取學習內容時,可從「單元」方面考慮; 教師亦可在「單位」不適用的情況下,考慮省略它。

 

1.4.4 須制定校本的安全守則

感知肌能活動難免會涉及一些危險的動作。由於不同的學習目標各有其安全守則,校長、教師、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須按學校的環境及情況,參考為其他科目編印的安全手冊(附件一),並與學校其他專科教師商量,共同制定校本的安全守則,以確保學生在參與感知肌能活動時的安全。

1.4.5 可作校本課程設計的起步點

本綱要的設計是跨弱能的,無論用那一個課程架構和把內容怎樣編訂,都不可能切合所有不同學校,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需要。本課程只能作為課程設計的範例或是一個校本課程設計的起步點,教師可根據第三章所建議的學習內容,並按學生的能力來決定施教時步子的大小。學校教師應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及信念,鼓勵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建立「我能做到」的信心。為了適應個別差異,在同一程度的課題中,教師也可盡量因應個別學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要求,作出相應的指導。活動的設計也可依學生的進度、能力和需要作出校本的剪裁,以收因材施教之效。

1.4.6 教師須了解感知肌能有困難的學生

隨著融合教育的推行,不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都會漸漸納入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為方便教師了解學生在感知肌能方面的能力,本綱要集合了特殊教育資深同工的多年經驗,以學生的發展理論為基礎,務使在普通學校任教的教師也能掌握到一般遇到感知肌能有困難的學生在這方面的情況及需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估。有需要時,教師亦可以參考綱要的內容來設計合適的學習課程,或將內容統整在其他主要學習範疇內進行教授。本綱要把學習目標分為四大範疇,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旨在協助教師掌握感知肌能發展的程序及學習某一動作的先備能力,從而因應學生的學習差異,制定適當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成長。

1.4.7 「感知肌能訓練」的命名富彈性

感知肌能訓練在本港的特殊學校,傳統上是一科獨立的科目,有些學校更不以這個題目作為科目的命名,有些更把感知肌能訓練融合在其他科目當中。因此,學校是否把這些內容稱為什麼或放在那科內容去教授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教師能肯定學生確實掌握這些基本的感知肌能去進行其他更深層次的學習,並會因應不同能力的學生,去選取綱要內所訂定的有關感知肌能最基本的要求,使各類別學校中有這些困難的學生,能克服學習困難的障礙,順利地進行其他主要學習範疇的學習。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