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主要內容

[資料庫] 第三章: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課程

 

學校領導在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課程中的角色十分重要,無論在校政、師資、行政配合、與家長溝通、資源運用等各方面,學校領導都必須關注所作的相關安排。

 

學校情況檢視

為開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學校需要檢視現況,並作出適當的定位,其中包括:

  • 辦學宗旨與目標
    學校須因應本身的辦學宗旨和目標,配合香港的資優教育政策,藉以制定校本資優教育計劃。
  • 學校架構
    為推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學校應設立專責小組,並考慮推動專責小組與其他行政、學科或功能小組配合,避免產生工作重疊、小組成員角色混淆或負荷過重等問題。
  • 學生特質
    • 在推行及設計校本資優培育課程前,應先對學生的需要,作出詳細的評估,建議評估方法如下:
      • 檢視校內學生過去幾年的學科成績,可考慮採用香港學科測驗及校內的各類評估資料,包括學生平日測驗、習作、學習歷程檔案(student portfolio)等,分析學生需要。分析時可考慮近年校內整體成績的趨勢、學生的整體強項、各班的差異及班別組合之間的關係、各班學生的個人差異等。
      • 全面檢視過去幾年學生的非學科表現,包括分析學生在各課外活動的參與情況及趨勢、班級或個別差異;校內外比賽的參與情況及強項;學生參與校外(社區)活動的情況及表現。
    • 在詳細分析學生的需要與強項,排列它們的優次後,才訂定學年內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內容及重點,其後交由有關教職員落實設計及負責推展具體教案。
    • 在開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後,校方亦需經常檢討全盤計劃,以確定擴展方向及重點。
      • 在全面檢討時,學校應考慮以下問題:
        • 課程之間有何聯繫?有需要加強之處嗎?
        • 課程的延續性如何?
        • 所安排的負責人選合適嗎?會否有工作重複或權責不清的情況?工作安排會否使某些教師負荷過重?
        • 各資優課程如何配合校內的其他正規課程和活動?有改善的空間嗎?
        • 下一年度該增減哪些資優課程?原因何在?如何協調與學校的重點關注項目?配合學校的宗旨及學校政策嗎?
  • 師資
    師資是有效地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最重要的考慮因素。領導層須分析校內師資情況,包括教學人員的數目、資歷、在學科及非學科方面的專長、教學與帶領活動的經驗、對資優教育的認識及承擔。
  • 制訂校本資優教育的政策與目標
    學校在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課程之前,須初步檢視校內學生的特質和學習需要,並可考慮家長的訴求,繼而構思如何配合學校,作為制定校本資優培育課程計劃的依據,然後草擬校本資優教育的政策和目標。

 

校長的角色

校長在推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校長須注意的事項如下:

  • 校長必須認同資優教育的理念及主導原則。
  • 校長亦須接受有關資優教育的培訓。
  • 在開展校本課程的初期,校長須積極參與;一方面讓老師感覺資優教育受到重視,另外因得到校長的支持,老師會更投入有關工作。
  • 校董會及家長須認識學校資優教育的計劃和策略,明白計劃背後的原則和理據。
  • 校長該組織專責小組,並物色志同道合的老師成為小組的核心人員,共同策劃推動校本資優培育課程。
  • 在行政上須配合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推行。
  • 須尋找資源以支援資優教育的推行。
  • 領導專責小組在適當時訂定學校的短期和長期資優教育政策。

 

專責小組

  • 成立專責小組,計劃和推動下列各項工作:
    • 專責小組為學校常設組別,成員須明瞭並認同學校有需要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課程。
    • 小組成員必須包括學校行政人員、負責課程成員(小學可加入校內課程發展主任)和任教主要學習領域的教師。如校內有教師較熟悉資優教育,可成為小組的召集人。成員人數可因應校內情況而調整。如能邀請到負責訓育輔導的成員及對資優教育有認識的家長加入小組,則更為理想。
    • 小組成員須定期開會,商討及策劃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工作,並監察工作進度。
    • 小組的工作範圍十分廣泛,但學校可因應校內情況釐定工作的多寡和優次。以下是專責小組部分較重要的工作項目:
      • 制定校本資優培育課程計劃的政策,並向學校領導層反映計劃的進度
      • 釐訂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大綱及行動計劃
      • 蒐集資優教育的參考資料
      • 參與或安排資優教育教師培訓課程
      • 策劃推動校內同工推行資優培育課程
      • 統籌校內資優培育課程
      • 統籌評鑑與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有關的工作
      • 統籌校內資優培育課程的財政、人力及行政安排
      • 建立資優培育課程資料庫
      • 聯絡或統籌與該課程相關的人士,如負責有關課程的教師、獲選學生及其家長,並善用社區資源。
      • 按校內情況將不同工作分別交由各小組負責。

     

  • 師資培訓
    為加深教師對資優教育的認識,學校可考慮以下培訓方法:
    • 考慮在校內舉辦多方面的專題培訓活動,內容包括:
      • 與資優教育有關的理論與課題
      • 資優學生的特質和需要
      • 培育資優學生的課程模式和教學策略
      • 課程設計理念與技巧
      • 本港及國際資優教育的發展情況
    • 全校教師共同參與的培訓形式最為理想。如因時間、資源等所限,可按學校的情況訂定培訓範圍的優次。
    • 鼓勵資優專責小組成員參加大專院校或教育局舉辦的有關資優教育的課程。
    • 邀請大專、志願機構到學校主持講座及工作坊。
    • 組織考察團到外地參觀資優教育的實施情況,並在校內安排跟進活動(如向全校教職員匯報考察情況、邀請各成員分享經驗、根據參觀所得設計校本資優培育課程並在校內試教等)。
    • 假如校內只有極少數教師認同資優教育,校方可聚集志同道合的教師,先由少數教師的培訓作起點,其後逐漸推展,並增加參加培訓的人數。學校領導亦可撥時間在校務會議中分享資優教育理念,作為培訓的起點。
    • 校董會可考慮撥款或設立基金作校內培訓之用,一方面對參加培訓的教師給予實質支援,另外亦可產生鼓勵效用。

      其他注意事項

      • 學校在師資培訓時須強調,推行校本資優課程並非加諸在教師身上的額外工作。教師對照顧每個學生(包括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的學習需要,責無旁貸。
      • 學校為教師提供培訓時,首先須相信大部分教師本身都有自學不息的精神。教師參加進修和接受培訓既發揮他們的專業精神,亦是為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好榜樣。
    • 教師角色 ── 教師扮演下列多重角色:
      • 營造教學氣氛
      • 認同資優教育政策
      • 共同備課
      • 善用資源
      • 協作教學、同儕觀課
      • 靈活使用資訊科技
      • 積極參與培訓

 

制定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目標

  • 資優課程配合學校的整體方向
    • 每間學校均有自己的辦學宗旨與特色,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計劃必須融入學校整體政策,而不能單獨孤立地實行。
    • 香港資優教育政策建議的第一層次推行模式,是在各科目、各班級的正規課堂內進行。所以,如要成功推行校本資優培育工作,課程計劃必須配合全校政策。
  • 對象
    對象須吻合課程計劃:
    • 全班式課程的對象是全班學生,但教師亦須因應個別學生的需要、興趣和能力進行分組教學活動。
    • 至於抽離式課程,學校需按課程計劃與學習目標,清楚釐定對象學生。舉例來說,假如學校計劃為資優學生開設《趣味心理學》增益課程,對象學生應多元化,包括智能較高的一般學生、內省或社交能力卓越的學生等。又例如學校計劃開展《中國文化》增益課程,對象學生可以是中文、中史或小學常識科成績優異的學生。
      [請參考本指引

 

  • 制定課程計劃
    • 課程計劃可分為短期、中期及長期。短期計劃可以是學年計劃。至於中期及長期計劃推行時間的長短,則取決於各校的實際情況。譬如學校可以釐定為期三年甚至五年的中期目標,三、五年之後則為長期目標或遠景。
    • 制定課程的學年計劃是一個起步點,以下是一些需要留意的事項:
      • 在制定學年計劃之前,必須先檢討過去一年的工作,以汲取經驗,並對學校的資優教育工作現況,作出系統化而全盤的分析,從而訂立本學年校本資優培育工作的目標和關注事項。
      • 訂立學年計劃時,可作多方面的考慮:教師、全體員工的強項在哪裡?過去一年有哪些工作值得延續?那些需要作修訂?家長與學生對學校有何期望?學生有什麼迫切需要?
    • 在制定學年計劃的過程中,校長與行政小組同工磋商後,須與全體教師達成共識,並制訂學年計劃的方向和原則。至於如何落實執行學年計劃的具體細節,則可交由專責小組討論及釐定。


甄選學生

甄選的意義

  • 甄選的目的是為了辨別校內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讓學校能夠有系統地按照學生的學習需要,為他們安排合適的課程。因此,有意義的甄選工作,必須配合相關的課程,否則,甄選只會淪為一個純粹為學生貼標籤的工序。
  • 學生的學習需要會隨著他們的年齡、經歷、興趣發展而改變。因此,有意義的甄選,必須設有「複檢」機制。這樣,學校才能夠按獲選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要,為他們安排切合需要的學習機會。
  • 凡參加「校本資優培育計劃」中1 B、2 C及2 D層次課程的學生,都需要經過甄選。學校可考慮成立甄選委員會進行甄選工作。至於1 A層次,因為是全班式的增潤活動,所以不需要甄選。

 

「校本資優培育計劃」1 B層次課程的學生甄選工作

  • 1 B層次課程:甄選的目的
    甄選的目的在於把在不同學習領域或範疇(例如:中國語文)表現優異的學生,按年級辨別出來。當教師在正規課堂教授某一學習領域或範疇時,便可以採用分組學習、濃縮課程,或延伸課程等1 B層次課程的教學策略,照顧班內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的學習需要。
  • 甄選1 B層次課程的對象 
    1 B層次課程的對象是指在某一學習領域或範疇內,表現屬於就讀級別中最卓越的首十個百分點的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領域或範疇,所選出的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也會有所不同。
  • 甄選1 B層次課程學生的工具和標準
    學校須因應校內外的資源、學生的特質和需要,以及有關的學習領域或範疇等,釐訂甄選學生的工具和標準。學校可靈活地選用下列的甄選工具和標準,或作出修訂,以配合學校的需要。
  • 在標準化的學業成績測驗(例如香港學能測驗(HKAT))中,成績排名最前的十個百分點以內;或
  • 在校內學術領域或範疇的成績在排名最前的十個百分點以內;或
  • 在國際性或全港性的競賽中取得優良成績,或獲得教師極高評價和大力推薦。

 

「校本資優培育計劃」2 C及2 D層次課程的學生甄選工作

  • 2 C及2 D層次課程學生的甄選原則
    • 校本化
      學校在訂定2 C及2 D層次課程的培訓人數、學生類別和甄選準則等事項時,除了參考本指引的建議外,還須慎重考慮本身的資源(如教師在資優教育方面的經驗)、辦學理想(如學校對推行資優教育的優先次序)、教師的專長(如教師的特別技能)、學生的特質(如學生的興趣)(小學版中學版)和需要(如情緒方面)等因素,制定一套配合學校獨特需要的計劃,才能體現「校本」精神。
    • 多元化
      • 甄選對象應多元化,以吸納下列三類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
        • 學業成績優異;
        • 具特殊才能;及
        • 智能優異的學生。

      應謹記不要忽略弱勢社群,如新移民、身體弱能或家境清貧但表現優異的學生,以及一些沒有卓越表現但被評定為智能優異的學生。

      • 甄選工具應多元化,藉以網羅不同類別的學生。除了標準化的測驗外,還可採用行為觀察問卷(教師版家長版)、校內外表現、作品評鑑、面試等方式。
      • 推薦學生的渠道應多元化,獲推薦者才不會局限於校內成績表現優異的學生。除校內的教職員,例如:教師、輔導主任/教師及社工外,家長和校外人士,例如:心理學家、專科教授等亦可推薦學生。此外,學校也可以採用學生自薦和同儕互薦的方式。
    • 具透明度和彈性
      • 校方必須向教職員、家長和學生,公布「校本資優培育計劃」的目標、內容、甄選標準和方法等,務求達到公平、公開和公正的原則。
      • 學校須尊重家長和學生的意願,一方面鼓勵學生參加該計劃(不可強迫),另一方面則容許學生退出。
      • 甄選安排要有彈性。學校可以設立補選機制,以確保校內的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不會因為錯過了一次機會,而不能參加。
    • 以培育學生為本
      • 甄選學生的標準必須配合課程目標和內容,以確保獲選學生可以得到合適的培訓。
      • 甄選的目的在於辨別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才華。學校應避免採用「資優班」這類名稱去標籤學習小組,以免令獲選學生有心理壓力,而對落選學生則構成負面標籤。
  • 2 C及2 D層次課程的甄選對象和目的
    甄選程序可分為三個階段: 初選、複選及補選,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對象和目的。

 

  1. 初選 - 成立校內「人才庫」(Talent Pool)
    1. 初選對象的範圍應較廣泛,目的是網羅校內所有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以成立「人才庫」。學校可根據「人才庫」的學生名單,有系統地運用校內外資源,照顧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學習需要。
    2. 「人才庫」的對象必須多元化,以吸納學業成績優異、具特殊才能和智能優異這三類學生,而不應局限於其中任何一類。「人才庫」的學生總人數可佔全校人數約百份之十五。學校亦可因應學校的資源和學生的素質,調整這個比率。
    3. 選入「人才庫」的學生,基本上都可以參加一般的增益活動,即2 C層次的基本課程,例如:
    1. a
      1. a. 探索活動,包括參觀、講座等;
      2. b. 基本學習技巧,例如閱讀、記憶和筆記技巧;
      3. c. 基本研習技巧,例如運用資訊科技蒐集資料的技巧、撰寫報告的技巧;
      4. d. 基本思維技巧、創意思維技巧;
      5. e. 基本情意教育的培訓,例如自我認識、情緒管理。

     

  2. 複選
    1. 複選的目的在於辨別「人才庫」中哪些學生的能力較優異或具有特別專長。學校可根據複選的結果,為這些學生安排不同的課程,例如:
      • 參加一些較深入的課程,即2 C層次的進階課程;或
      • 參加一些更專門的培訓,即2 D層次專門課程,例如:數學深造組、創意寫作研習班。
      • 如有需要,還可以安排一些特別優秀的學生參與校外培訓,即3 E層次的課程。
      • 至於在正規課堂內,學校須確保這些有特別專長的學生能夠在專長的學習領域或範疇得到1 B層次的課程增潤。

       

    2. 未能通過某一次複選的學生,仍可參加2 C層次的基本課程,並有機會透過日後的複選再次獲得推薦參加不同的課程。
  3. 補選
    補選的目的在於確保一些在初選階段未被辨別的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不會被遺漏。
  • 2 C及2 D層次課程的甄選工具和標準
    • 學校須清楚列出甄選各類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的工具和標準,作為甄選學生的基礎以及回應家長查詢時的依據。以下是學校在甄選學業成績優異、具特殊才能和智能優異這三類學生時,可以考慮採用的一些甄選工具和標準[參考附錄四至十七]。
      • 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
        • 標準化的學業成績測驗或標準化的學習性向測驗成績排名最前的兩個百分點或以內;或
        • 校內學術領域或範疇的成績排名最前的四個百分點或以內。
      • 具特殊才能的學生:
        • 標準化的特殊才能測驗,例如: 創造力評估成績排名最前的兩個百分點或以內;或
        • 校內非學術領域或範疇的成績排名最前的四個百分點或以內;或
        • 在國際性或全港性的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或
        • 在行為特質問卷中[參考「資優學生行為特質問卷」(教師適用)],在與其專長相關的項目中表現優異(平均分取得四分或以上);或
        • 某項專長獲得推薦人極高評價並以有力的證據支持;或
        • 面試表現優異;或
        • 作品得到學術或非學術委員會極高評價。
      • 智能優異的學生:
        • 標準化的個別智能測驗成績排名最前的兩個百分點或以內;或
        • 標準化的團體智能測驗成績排名最前的兩個百分點或以內。
    • 學校在決定2 C及2 D層次課程學生的甄選工具和標準時,還需留意下列原則:
      • 「人才庫」的甄選應富包容性
        • 在挑選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時,無須要求學生在所有學科或各個學術範疇都表現優異。學生只需在任何一個學術範疇,例如:語文,達到優異標準即可選入校內的「人才庫」。
        • 具特殊才能的學生可包括在美術、音樂、體育等任何一方面有優異表現的學生。
      • 「人才庫」的甄選工具應多元化
        • 學校須採用不同的工具去選取學業成績優異、具特殊才能和智能優異等不同類型的學生。
        • 學校還可採用不同的工具去選取某一類學生,例如在選取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時,除利用標準化的學業成績測驗取錄一批學生外,還可利用校內學術領域或範疇的成績,再收取一批以校內標準而言同屬學業成績優異的學生。
      • 貫徹校本精神
        學校需自行調節本指引所載的甄選工具和標準,以配合學校的資源和學生的需要。舉例來說,在甄選學生參加數學深造課程,即2 D層次的課程時,學校採用香港學科測驗作為甄選工具,結果發現校內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都在排名最前的兩個百分點或以內,但該數學深造課程的收生人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可以考慮採用不同的做法,例如:
        • 改用校內成績作為甄選工具;或
        • 附加一些「先決條件」,如要求學生必須在行為觀察問卷內在與其專長有關的項目表現優異;或其他專長獲得推薦人極高評價等;或
        • 採用高一年級的標準化數學成績測驗,作進一步篩選。
        • 學校可以重新考慮「校本資優培育計劃」的安排,善用不同層次的培訓課程,盡量令校內這一大批能力優異的學生,都可以得到切合需要的學習機會,如將2 D層次的課程透過全班式課程施教。

     

  • 2 C及2 D層次課程的甄選程序
    • 首年工作──成立甄選機制
      • 初辦「校本資優培育計劃」的學校,可在推出課程前的一個學年,展開籌備工作,包括成立甄選委員會、釐定甄選學生的工具和標準等(參考圖四圖五附錄四至十)。
      • 在舉辦課程前一個學年的下學期,進行校內「人才庫」的初選工作(參考圖四圖五)。較理想的做法是從低年級,即小一或中一開始。約在三、四月間,當教師對班中學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認識時,公開邀請教師、家長等推薦理想人選 (參考附錄十一至十七)。
      • 展開甄選工作,包括整合學生資料、安排面試、訂出取錄名單等(參考附錄五「甄選學生總表」)。
      • 在五、六月間公布甄選結果。這批通過初選的學生,將成為「人才庫」的基本成員。在新學年,他們將參加為小二或中二學生而設的校本資優培育課程。
    • 第二年的工作-推行課程、補選及複選
      • 在該學年的下學期,約在三、四月間,重新進行小一或中一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的推薦和初選工作,獲取錄的學生將成為「人才庫」的成員,並可參加下年度小二或中二的課程。
      • 學校同時要進行補選工作。公開邀請教師、家長等推薦正就讀小二或中二級但尚未被辨別的能力較高及資優學生,參加補選。獲取錄的學生亦可成為「人才庫」的成員,並參加下年度小三或中三的課程。
      • 在五、六月間公布初選和補選的結果。
      • 約在五月間,學校還需要為已選入「人才庫」的學生進行複選,藉以找出一些能力優異和有特別專長的學生,並安排他們在下一年度參加一些較專門的課程。
    • 第三年及其後將重複第二年的程序(參考圖四圖五),所開辦的課程將隨「人才庫」學員的成長而逐漸向高年級推進。甄選程序的細則,可參閱圖四

 

資源配合

  • 財政預算和安排
    校長及校董會在資源調配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專責小組可在這方面提供意見。在設計校本資優培育課程時,必須有恰當的財政安排。例如:課程資源、特別設備、器材、聘請導師、助教、支援人員的酬金、活動經費等。
  • 課室、特別設備、課程及相關資源
    在運用「硬件」資源方面,可考慮以下項目:
    • 課程資源
      如參考書、影音資源等
    • 教學器材
      如電腦、美術用具、設施、音響器材、投影機、額外文具等
    • 資優教育資源室
      在圖書館或各正規課室內增設資源角或興趣活動角
    • 學校內聯網設施
      設立內聯網及建構課程資料庫,以方便教職員或師生之間彼此交流溝通。
    • 學校圖書館
      將圖書館全面電子化及連接互聯網,方便教師及學生搜尋資料,亦可考慮設立校本網上資料庫,方便教職員共享教學資源。
  • 家長、社區及其他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在這方面,學校可考慮善用家長、校董會、校友、社會工作者、辦學團體或所屬社團網絡、友校網絡及社區資源,以下是一些建議:
    • 請家長、校友、社工(或學生輔導主任)擔任資優學生的良師(mentor),協助帶領參觀或籌劃其他活動。年青的畢業校友,更可回校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與學生分享經驗。社工、學生輔導主任或教師,則可統籌及策劃與個人及社交能力有關的增益或延伸活動。
    • 校董會除了在行政層面支援外,更可協助網羅其他資源,假如學校有資源,甚至可撥出基金或款項作推動資優教育之用,使計劃進行得更順利。
    • 友校及其他網絡,可交流分享經驗,亦可共享資源。學校可考慮與友校及相熟社團,協辦各類抽離式的增益活動。
    • 善用社區資源
      舉例來說,學校如參觀某歷史文物館之前,可先聯絡該處的中心主管,安排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及導賞,使學生對是項參觀活動有更深入的認識。此外,亦可集中社區內不同類型的訓練計劃或比賽(如領導才能訓練),為資優學生提供更專業和多元化的培育課程。
    • 參考教育局的課程資源並參與資優教育的相關活動,包括簡介會、教師培訓講座、各類課程經驗分享會。

 

家校合作

  • 與學生家長多保持聯絡,有助從多方面更進一步地瞭解學生,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專長和弱項,這樣對於如何恰當地提供全班式或抽離式課程很有幫助。
  • 當校方計劃推行抽離式課程,應在不同的層面與家長溝通/合作:
    • 通知家長有關安排
    • 邀請家長推薦子女參與該類課程
    • 邀請家長填寫甄選資料,如學生行為量表等
    • 校方除了應該向獲選就讀抽離式課程的學生家長發出通知書外,亦可考慮安排簡介會,向家長及獲取錄學生清楚講解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並請家長適當地支持子女(如為子女的其他課外活動作出適當的時間調配、督促子女出席及完成所有課業、在課程活動中充當導師、在課外參觀活動中協助安排、出席課程結業禮等)
    • 透過課程小冊子,讓家長了解學生的進展,如課程需要。家長可能要協助評核子女的課業、與子女共同進行親子閱讀活動、為年幼子女準備課業用品。因此,課程小冊子可成為學校與家長溝通的好橋樑。

 

其他支援措施

  • 編排時間表
    1. 為專責小組的成員每周安排共同的空堂,以方便成員進行集體備課。
    2. 編排一些共同教節,讓有意進行協作教學及同儕觀課的教師順利推行上述活動。
    3. 由於根據課改建議,各學習領域有某個比例的彈性課,學校可考慮利用這些課時空間,引入與資優教育三大元素相關的新課程,如「創意思維課」、「生活教育課」等。在這些課程中,教師可留意表現突出的學生,考慮日後為他們安排深入課程作抽離式活動。
  • 支援人員的調配
    為支援校本資優培育課程,學校可調配文書、資訊科技人員、圖書館主任等的工作,以配合課程的需要。舉例來說,文書人員可協助預備課程所需的工作紙及活動資料;資訊科技人員可提供技術支援;圖書館主任則可教授學生蒐尋資料的技能及協助教師整理與資優教育有關的資料。
  • 為專責小組成員創造空間
    學校可考慮以下方法為專責小組成員創造空間:
    1. 減少授課節數
    2. 預留受訓時間
    3. 如有需要,為小組成員調換課節,使成員能出席培訓活動。
    4. 撥款資助小組成員參加有關講座和課程
  • 向校董會及家長闡述推行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理念、政策與進展。
    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順利推行,需要校董會及家長的全力支持,因此,學校必須向他們講解校本資優培育課程的理念和政策,並匯報工作進展。此外,在這些課程進行期間,亦可邀請校董與家長出席活動,例如出席入營儀式、惜別晚會或結業禮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