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 回上頁

好好學習「快樂」這一課

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張巧儀

  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將由九月二十三日開始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同學們經歷了長時間的在家學習以後,很快就要回到校園,相信大家都充滿期待。但是,有些同學可能會感到一些壓力或困擾,需要較多時間適應,亦需要老師的扶持。

  就此,教育局將於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四日舉辦二十場區本工作坊,邀請精神科專科醫生與學校人員分享為學生提供情緒支援的實用應對技巧,介紹不同輔導和介入治療的方法及進行個案分析,以提升教師和學校人員支援學生的能力,減少學生的負面情緒和壓力,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快樂」是兒童最早學會的情緒詞彙之一,因為這是我們最基本和常見的情緒反應。然而,我們不時會聽到學生和青少年表達生活不快樂,彷彿人逐漸長大,快樂便會逐漸消失。為甚麼呢?

 

  生活上有很多可能令我們感到快樂的事情,例如盡情地吃喝玩樂、買到喜歡的東西、和朋友四處遊玩等。然而,心理學告訴我們,由環境改變而帶來的快樂會在短時間內被消化和適應,不能為我們帶來持續的快樂,我們只得追尋新的事物或更大的刺激來維持相同水平的快樂感覺,這是一種名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的心理現象。若同學們只依賴上述途徑得到快樂,當然是不能持久的。

 

  那麼,我們如何教導學生持續地獲得快樂呢?我們應讓學生知道快樂是一種選擇,並不是由環境和外物所決定;此外,快樂是可以學習和培育出來,並不一定是與生俱來的。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建議,協助學生明白和體會真正的快樂。

 

以身作則 學習感恩

 

  感恩是令人快樂和精神健康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要培養學生有感恩的心,使他們懂得欣賞身邊的人和事,避免對生活抱持理所當然的態度,並將感恩的心轉化成實際行動,例如感謝和讚美別人,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這種對別人友善的行為亦有助提升自己的快樂感。教師可與學生多分享值得感恩的生活點滴,並對他人的付出和貢獻表達感謝和讚美,以身作則,實踐感恩的學習。

 

正面思考 實事求是

 

  生活不快樂與經常作負面思考的關係密切。輔導思想負面的學生時,教師首要是聆聽他們的擔憂,然後透過合適的提問引導他們辨識自己的負面想法是否符合現實(例如「我有甚麼證據支持這想法?」、「事情有哪些其他的可能性?」及「我是否過早下定論?」),提醒學生以正面和合理的角度,實事求是地評估事情。學生能多運用正面思考,面對逆境時總會看到積極和有意義的一面,令情緒不致大受影響。

 

發掘專長 培養美德

 

  經常不快樂的學生往往着眼於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教師應協助學生發掘和認識自己的專長和品格上的美德(signature strengths),鼓勵他們透過努力和克服挑戰而取得成果,從而體驗一份滿足和持久的快樂。當學生展現其專長或良好行為時,教師可即時給予正面的回饋,強化和塑造他們的個人強項和品德。

 

  我們深信,每一位學生都擁有快樂的條件。在新學年,我們期望教師善用上述建議,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得到持久的快樂,這是令學生終身受用的一課。

202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