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攜手,創建教學新文化!
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第十八期會訊
各位家長:
由三月初開始,大家在電視或巴士的屏幕上,經常都會看到有一輯由小朋友當「主角」的宣傳短片。其中一個片段的小主角,由於爸媽只關心他在學校取得的分數而忽略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因此有點不開心。後來老師向他的爸媽說明現時學習上的評估並不純粹為求分數,而是着重各方面的表現。最後淘氣的孩子以一句「求學不是求分數」作結!
這段短片播出後,引起社會上不少議論。精靈的小學生開始以「求學不是求分數」作為不用心溫習的擋箭牌。忙於應付會考的中學生認為短片與現實脫節。望子成龍的家長埋怨政府教壞子女。這些討論正好顯示我們極有需要「創建教學新文化」,改變考試主導的現況。
親愛的家長,我相信你們都同意求學的目的是增進知識。我們積極推動評估的新文化,冀打破「不考不教,不教不學」的教學文化。事實上,不少學校已不再單以紙筆考試或測驗來評估學生學習的成效,而是透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作業或各種研習中的表現,較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能力和學習成效,更重要的是希望藉老師日常的評估活動,不論是一個分數、一個級別、還是幾句評語,來鼓勵學生學習,促進他們不斷自我挑戰,求取進步。
取消升中學能測驗後,我們希望小學都能夠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為目標,令學生學得通透明白,強化學生的思維能力,並且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減少總結性評估而以持續性評估,測試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是否達到預期的水平和找出學習的困難點,並改變教學法令學生更容易掌握。考試的分數只是顯示學習「成果」的其中一個指標,而非求學的「主因」。
面對佻皮的小孩,以「求學不是求分數」為借口而不努力學習,家長們可以和孩子討論求學的目的是什麼,引導孩子體會知識、能力和態度同樣重要,而「努力」是「學習」的基本態度,否則無法鞏固和內化學到的知識。
經過努力而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自然值得嘉許。經過努力但基於種種原因而未能取得高分,例如一時不小心或題目本身可以有多個答案,亦值得鼓勵。即使考試成績並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色,亦同樣值得獎勵。
至於公開考試由於有篩選的功用,同學們亦必須悉力以赴。全世界的教育制度都在某一階段需要對學生進行篩選,但我們不希望同學們只為應付考試而放棄全人發展。會考 5科合格是完成中學教育的最起碼要求,取得14分是升讀中六的保證。同學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決定參加多少科會考科目,保留多少空間作其他方面的發展。
改革公開考試的評分標準﹙以基準代替常模參照﹚,命題方式﹙更多開放式的題目測試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評估方法﹙包括校本評估﹚,以及改變大學的收生制度,將會是深化教育改革而必須踏出的下一步。
我衷心希望透過四輯幽默小品式的宣傳短片—「評估篇」、「專題研習篇」、「閱讀篇」和「家校品德篇」,把學與教的新文化從課室帶到每個家庭,讓家長、老師、同學一起為創建教學新文化而共同努力。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
二零零四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