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五年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五)
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周年研討會「全人教育與社會服務」
講題:全人教育的理念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致辭全文
鄧教授、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多謝主辦機構給我這個難得的機會,與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各位同工和同學分享香港廿一世紀教育目標中「全人教育的理念」和實踐過程。當社會上正熱烈地討論通識教育是否應該成為高中課程必修必考的一部分時,能夠參與大學的通識教育研討會,實在感到高興。
教統會於二零零零年發表《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以「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並且將廿一世紀的教育目標定為「讓每個人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具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願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從這個目標引申,教育的場景並不限於小學、中學、大專、大學,而教育的受眾亦不限於在學的年青一群。教改的願景是要建立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體系,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終身學習者」,使大家不單在學校、學院裏學習,更可透過積極的社會參與,特別是不同形式的社會服務,達致真正的「全人發展」。
事實上,中外自古皆有「全人教育」的理念:今日西方的人文教育,起源自古希臘哲學家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和目的的討論;而中國傳統的「士」,即知識分子,亦須研讀「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並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雖然中、西演繹和陳述方式可能相異,但所論及的內容和精神都非常相近,大家都相信教育應以均衡為要,強調知識、能力與品格並重;並且以人為主體,讓學習者的身、心和靈性都得到全面發展。
為回應「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教改方向,並配合教育目標中「德、智、體、群、美」五育的發展,課程發展議會於二零零二年發表《基礎教育課程指引—— 各盡所能‧發揮所長》文件,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五種學習經歷:第一,學校要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學習經歷,建立學生的個人品格,包括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分認同和承擔精神的價值觀和態度。學校在設計德育及公民教育的課程時,會考慮學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生理發展和認知的需要,例如高小及初中的同學要面對青春期帶來的衝擊和疑惑、初中升上高中的同學面對選科時要了解自己的學習性向、到長大成熟的階段又要對未來的職業和婚姻有所期望。此外,身為香港的市民、中國的國民和世界的公民,我們每個人都要承擔責任。學校必須配合學生相關的生活經歷,利用真實的事例,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及探討涉及不同價值觀的問題。
香港是一個資訊發達、言論自由、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社會上不少熱門的議題,所引發的言論都展現不同的價值取向。民主化的進程往往帶來利益的角逐,亦引起社會各階層紛紛就各個議題,從不同角度陳述各自的觀點。這些都是開放的社會必然的發展趨勢,亦為培養多角度和批判性思維提供不少素材。如何採取兼容開放的態度,在紛紛議論之中理出頭緒,在實事求是中訂下個人的立場,正是通識教育的其中一個目的。
第二,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智能發展的學習經歷,讓學生一方面具有穩固和廣闊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亦培養出樂於學習的態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年代,自發的學習態度尤其重要。「終身學習,與時並進」是為學與做人成功的基石。過去香港的教育經常被人詬病為「填鴨式」,學生只知背誦,不懂思考,亦不能領會學習的樂趣,不能掌握學習的方法。這種教育模式,與「終身學習」的理想相距甚遠。課程改革提出學習要同時建構廣闊的知識基礎、培養適應轉變的共通能力和積極正面的處事態度。在知識方面,課程架構以八個學習領域涵蓋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由小學至中學,在語文、數理、人文、體藝等方面都有均衡而全面的基本知識和連貫的學習經驗。課程架構亦重培養終身學習者必須具備的九種共通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溝通能力等。我們相信活的知識並不可以從死記硬背中獲得,而是要學習者在探索中去體會和建構。過去數年,學校和教師在課程規劃、教學法、評估策略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感謝教育同工的付出,讓我們看見課改在基礎教育階段已有初步的成果。現時學校的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學生的學習變得更主動,學習模式更多樣化,擴闊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他們的思考和溝通能力,令他們更加關心社會。
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的第三種學習經歷,最切合今日研討會的主題,就是社會服務的經歷。我們不單希望同學能參與義務工作回饋社會和培養勇於承擔的精神,更希望他們透過社會服務,培養對不同社會階層人士的同理心、關注和尊重。透過接觸不同界別,學生不單對社會有更深切的了解,更可能會對某些社會服務,例如醫療、房屋、社會福利等產生興趣,甚至發展成日後的專長,進而投身其中。社會服務除了對學生的個人成長有幫助外,我們亦希望透過社會服務,提倡「守望相助,推己及人」的精神,從而建立和諧共融的社會。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志願團體和義務工作機構的合作,盡量為我們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機會,讓他們也能獻出自己的一分力,參與你們的工作。我也鼓勵在座的同學,多參與有意義的社會服務,既可幫助別人,亦可充實自己。
第四,全人教育當然不能忽視體育和美育的發展,我們期望學校能透過體藝發展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懂得欣賞美好的事物。新的課程架構將體育和藝術教育納入八個學習領域之中,確保學生擁有這兩方面的學習經歷,而且這兩個學習領域的課程,都朝均衡及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期望能培養學生對藝術的終身興趣,以及持之有恒的運動習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透過參與體育和藝術活動,擴闊生活空間,擁有更充實的人生。
最後,學校也應為學生提供與職業有關的學習經歷,把學習與學生的職業抱負及就業機會連繫起來。學校可按不同的學習階段,逐步擴闊學生與工作的接觸面,讓學生在不同層面認識各行各業的工作。在中學的不同學習領域中,亦有部分課程內容是與工作有關連的,例如科技教育。在中學裏亦有職業輔導主任協助統籌有關活動,為學生未來的事業發展作好準備。
香港一向奉行自由經濟,並已連續十一年被傳統基金會推舉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我們相信競爭會為社會帶來最高的效益,為市民帶來最佳的服務,開放電訊市場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與此同時,我們要為社會上競爭力較弱的一群,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強調機會],但最終每個人都要憑自己意志和努力,力爭上游。這是香港創造經濟繁榮的原動力,過往如是,未來亦然。透過與職業有關的學習經歷,同學可以更好地掌握社會對他們的期望,調校個人的心態和生活習慣,以適應工作世界的環境和要求。
教統局最近發表《改革高中及高等教育學制》文件,大家都非常關注。高中學制和課程改革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延續,我們盼望三年一貫的高中學制能減輕學生考試的壓力,容許學生有更寬敞的學習空間。此外,新的課程能消除過往過早分流的弊端,讓學生可同時享有專科與通識的學習經驗,並能照顧他們在學習和職業方面的不同取向。我們亦繼續強調德育與公民教育、體藝發展及其他多元化學習經歷在高中課程的重要性,貫徹「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理念。此外,採用「3+3+4」制度之後,香港的學制與國際主流的學制可以更好地接軌,而與本地各種職業出路和高等教育資歷的銜接將會更順暢,幫助每個學生在中學階段之後繼續追求學術、職業及專業方面的資歷,讓人人都有機會踏上成功之路。建議推出以來,普遍得到社會人士和教育同工的支持,我們會繼續在課程設計和推行策略方面細心規劃。
另一方面,我也盼望四年制的大學,能為香港的大學教育帶來新的面貌,讓大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追求各種知識和學問、思考人生、培養品格,裝備自己成為真正能服務社會的人。中文大學在四年制大學與通識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對香港這次高中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是非常重要的資產,亦為高中課程的通識教育樹立典範。
廿一世紀的香港,需要專、通並重的教育體系:我們需要專才訓練,以切合高度分工的社會需要,也需要通識教育去幫助學生應付瞬息萬變的時代。「全人教育」既然以人為中心,更重要的當然是個人素質的提升,因此我希望我們的教育能使學生成為有見識、能獨立思考的人,對真、善、美有感知、會追求,最終達至自我實踐,邁向豐盛人生。要實現這個理想,亟需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亦需要大學與中學互相配合。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翁,學校自然是教育的主要場景,全人教育的理念必須先在學校落實和貫徹,學生畢業之後才會成為發展全面的終身學習者。過去數年,香港教育界同工為教育和課程改革付出了許多努力,值得社會各界讚賞和支持。希望大家繼續為這個目標而共同努力。
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