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主要內容

中國戲曲

 

以下學與教資源供教師參考及使用。部分資料(例如樂譜、影音檔案、圖像)因版權問題,未能提供網上版。教師可選取合適的部分作為課堂學習內容或延伸學習材料。


中國戲曲
《戲曲與中國文化的蛻變》講座(講者:陳守仁教授)
根據清末民初漢學家王國維的說法,中國戲曲可簡單界定為「以歌(即唱腔)舞(舞蹈)演故事」,當中包括扮演部分。另上古文獻所記載的「樂」,與今天「音樂」的概念不同,而是一種屬綜合性的媒體,其中包括歌唱、舞蹈、器樂和詩歌等方面,與現時戲曲運用的元素十分接近。於講座中,陳守仁教授介紹中國戲曲發展的概要,其中涉及音樂或戲曲術語,部分解釋可參閱教育局教材套《粵劇合士上》。

內容撮要:
PDF
 
錄像  :
 

 

崑劇及京劇
崑曲和崑劇起源於江蘇省崑山地區,屬曲牌體劇種,唱段中甚少器樂過門,演員需要從曲牌的起首唱至結尾。崑曲曲牌的格律為長短句;歌曲音域廣,高低音很多時相隔超過兩個八度。崑劇的特色是載歌載舞,演員所做的每個身段都結合唱腔,邊唱邊做,難度極高。崑曲主要為南曲,很多時亦運用北曲。基本上南曲屬五聲音階,北曲則為七聲音階。崑曲講究字首、字腹和字尾的歌唱技巧,以及細膩的吐字技法,常要求拉長腔,即一字多音。伴奏樂器以鼓、板和笛子為主。

京劇在清代漸漸興起,弋陽腔傳入北京後,與方言及土戲結合而產生京腔。這時的京腔還只是京劇前身。當時的內廷和官紳都愛聽弋陽腔和崑山腔。乾隆於1736年繼位後,劇壇便漸分為雅部和花部。雅部指崑腔,較為文雅;花部則泛指所有非崑腔的腔調,亦稱作亂彈。至乾隆八十大壽(1790年),徽班入京祝壽,把二黃腔調帶入北京。道光年間,約十九世紀中期,楚調(也稱漢調)亦隨戲班傳入北京,後來再把西皮傳入。京劇逐漸糅合二黃和西皮而產生皮黃戲,這是京劇亦稱皮黃戲的源由。

《崑劇及京劇的源流和藝術特徵,以及京崑的關係》講座(講者:鄧宛霞女士、耿天元先生)

內容撮要:
PDF
 
錄像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崑劇《牡丹亭.遊園》、《秋江》導賞及演出
導覽  :
PDF
 
   - 歌詞  :
PDF
 
   - 錄像  :
  
   - 歌詞  :
PDF
 
   - 錄像  :
  

京劇《四郎探母.坐宮》及《三岔口》 導賞及演出
導覽  :
PDF
 
   - 歌詞  :
PDF
 
   - 錄像  :
  
   - 歌詞  :
PDF
 
   - 錄像  :
  


 
粵劇
《粵劇與京崑的關係》講座(講者: 阮兆輝先生、 劉洵先生)

粵劇是全中國約四百種地方戲曲之一,主要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盛行,以廣府話(俗稱廣州話或廣東話)演唱。由於製作龐大,粵劇在廣州、澳門及香港通常稱為「大戲」。粵劇音樂是由唱腔、敲擊及旋律伴奏音樂所構成,而常用的唱腔音樂包括說唱、板腔(或稱為梆黃)與小曲三項。粵劇演員透過唱、做、唸、打,加上鑼鼓、旋律伴奏、化妝、服裝、道具及舞台的配合,使粵劇作為文娛及酬神的綜合藝術表演。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粵劇在香港仍有蓬勃的發展,是香港獨有的傳統藝術之一。
錄像  :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粵劇《斬二王》導賞及演出
(演出:阮兆輝先生、羅家英先生、尹飛燕小姐、廖國森先生、呂洪廣先生)

   - 導覽  :
PDF
 
   - 錄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