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健康護理制度

[主要概念] [閱讀材料] [工作紙] [簡報] [評估練習]
主要概念
1. 基層醫療
- 包括:健康促進、疾病預防、疾病護理、倡議及社區發展
- 由合資格的醫療專業人員(例如:家庭醫生)提供的健康服務
2. 三層醫療護理
基層醫療護理 | 病人與醫生的第一個接觸點 | 例如全科醫生 |
第二層醫療護理 | 專科的醫療健康護理 | 例如住院護理、日間手術、專科門診,以及急症服務 |
第三層醫療護理 | 高度複雜和昂貴的住院護理 | 例如器官移植和腦部的放射性手術 |
3. 香港的醫療健康護理制度
政策目標 | 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醫療服務 |
管治 | 醫務衞生局 | 制定政策 |
醫院管理局 | 管理公營醫院、專科診療所和外展服務 |
衞生署 | 提供推廣、預防、治療和康復的服務 |
4. 公私營機構所擔當的角色
公營 | - 主要提供第二層和第三層醫療服務
- 為全港市民提供公平並由政府大幅資助的醫療服務
- 作為全民的醫療安全網,服務四個目標範疇:
- 急症及緊急護理服務
- 為低收入人士和弱勢社羣提供醫療服務或護理
- 需要高昂醫療費用、先進技術和不同專科合作診治的疾病
- 培訓醫護專業人員
|
私營 | - 基層醫療主要提供者
- 配合公營醫療系統,為有能力而又願意負擔醫療費用的人士提供選擇
- 個人化的醫療服務選擇、更具私隱及方便的服務
|
5. 公營系統負擔: 調整公私營醫療界別比重
原因 | - 人口老化導致第二層/ 第三層護理的需求增加,即增加公營系統的醫療護理開支
- 公營系統未能在短期內增加人手以應付需求
- 公營系統醫護人員的工作量繁重
- 公營系統的長期病患治療輪候名單及輪候時間越來越長
|
調整方法 | - 強化公共醫療安全網 – 在公營醫療系統投入更多人手及資源
- 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
- 加強基層醫療服務
- 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
- 自願醫保計劃
- 檢討私營醫療機構規管
- 發展電子健康記錄互通
|
6. 公私營協作
形式 | - 資助私營醫療界別的服務,令願意付款的病人負擔得起
- 共同護理
|
益處 | - 由主要服務提供者變成資助有關服務,可以控制增加中的成本
- 私人醫護人員的參與,能為治療病人即時提供更多人力資源
- 增加病人選擇–私人執業醫生可能位處較方便地區,而服務時間亦更方便服務使用者
- 一些病人會選擇私營服務來減少輪候時間
- 鼓勵人口中收入較高的人士使用私營醫療界別所提供的服務
- 公營醫療系統的輪候名單因部分病人選擇私營服務而縮短
|
張力 | |
危機 | - 服務質素下降
- 未能有效運用資源
- 妨礙對受助者提供最適設的服務
- 服務不連貫,計畫和協調出現問題
- 服務劃一標準,影響私營醫療界別的發展
|
7. 不同國家醫療護理制度的模式
| 市場主導國家 | 福利國家 |
理念 | - 個人需要透過私有市場及家庭獲得滿足
- 根據消費者付款的意願分配資源
| - 每一個人無論有沒有付費能力,都有權利使用醫療健康護理服務
|
政策目標 | - 減少政府的介入,政府只透過醫療補助及醫療保險介入幫助低收入的個人和家庭
| |
例子 | | - 英國 - 國家醫療保健服務: 所有市民免費享用公立醫院服務/ 由於獲公帑全費資助基礎醫療服務/ 病人每次領取處方藥物均須支付畫一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