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2019年9月13日
本期焦點
|
優化中學文憑考試通識教育科的建議
馮瑞興校長
中華聖潔會靈風中學
教育局於2017年11月成立「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從宏觀角度整體檢視四個核心科目的課程及評估設計、學生的價值觀培養和學習時間等範疇,藉以減輕學生在四科核心科目的學習份量和壓力,實在是回應學界關注的恰當行動。學友社在2019年1月以問卷訪問約二千名應屆文憑試考生,逾二百人自評其壓力達十分的最高分數 (註1),正好說明了我們需要留意「專責小組」所提出的建議能否有效紓緩學生的學生壓力,以及各核心科目的課程和考核內容,是否如輿論所言需要適量調整,並且與考評局互相配合,從而真正發揮減量和減壓的功效 (註2)。按2019年6月下旬「專責小組」所發表的諮詢文件,樂見中文、英文、數學科均可能精簡學習範圍,例如數學科課程將必修部分劃分為基礎課題及非基礎課題,讓不同能力與有升學需要的考生各取所需;而中文及英文科則建議減少考試卷數,讓學生騰出較多時間選修其他科目,以提升學習效益。我認為以上各項都是值得學界仔細考慮的建議。
另一方面,從文憑試的科目考卷結構而言,不難發現考生在不少科目除了應付筆試考核外,還要提交校本評核課業以滿足評核要求。以四個核心科目為例,只有數學科不設校本評核,而多科選修科(例如物理、化學、資訊與通訊科技),亦有不同形式和要求的校本評核安排。師生為了取得滿意成績,都會付出大量時間和心力將其完成。對於一些能力稍遜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而言,若所選修的科目有校本評核要求,則他們可能需要處理五至六份校本評核課業,無疑是非常吃力的負擔,同時又沒有充足時間溫習課程內容以應付考試,結果就是在文憑試考獲二至四級成績的機會也變得渺茫。就着學生為完成校外評核課業而疲於奔命,可是學習成果又未必理想的弊病,我認為學界很有必要正視;而「專責小組」在諮詢文件內就通識教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所提出的改善建議,就是針對這些問題而提出來的解決方案。
高中通識教育科自2009年推行以來,社會各界對其教學和評核方式,以及用作校本評核課業的「獨立專題探究」都曾經提出不少寶貴意見。經過了短期及中期階段的檢討,課程及評估內容進行了更新、修訂和優化。獨立專題探究的價值不容置疑,讓學生在其高中階段嘗試循序漸進完成一份具水平的「獨立專題探究」,可以讓學生學懂設計一個具爭議性、探究性及可行性的題目,也要掌握文獻搜集、回顧和要領,如同大專院校的專題研究般進行有理有據的分析說明。但在實行十二年普及基礎教育的政策下,部分學生難免在應付傳統學術科目方面感到吃力,那麼作為核心科目的通識教育科,若可讓學生按其能力及學習需要而選擇是否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減輕考試壓力之餘,同時可騰出時間於所修讀的學科全力以赴,為應試作更充足的準備以爭取佳績,增加升讀大專院校的機會。至於教師同樣可善用釋放出來的空間,為不同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更適切的指導和協助。
我從事中學教育三十多年,其中十年擔任教務主任,廿年擔任校長,所服務的學校以母語為教學語言,獲派組別一至三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因此在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方面有頗多實踐經驗,經常獲邀分享校本經驗。此外,我身兼大埔區學校聯絡委員會主席,常與津中議會、香港中學校長會及各地區校長會執委、通識教育科前線教師互動交流;亦曾擔任通識教育科課程委員會及其他多個課程發展議會屬下委員會委員,在文憑試短期及中期檢討階段提出多項優化課程的建議。相信以我在教育界服務的經驗,讓學生決定是否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應較裁減六大單元的課程內容,容易獲得業界及學生贊同。謹此盼望各方都積極考慮,共同促通識教育科進一步發展。
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