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 回上页

改革通识 学生为本

教育局局长政治助理施俊辉

  自通识教育科在2009年9月成为高中必修科以来,社会的争议不休。当时已有业内人士担心公开试的倒流效应,会令通识科教学流于应试化,无法达到培育学生明辨思考能力的课程目标。亦有意见认为,学生在缺乏稳固和有系统的知识理论基础下讨论时事议题,会导致课堂讨论空泛,有意义的探究空间不足。

推行十载 荆棘满途

  那些年,我是第一批任教新高中通识科的教师,对这些批评仍记忆犹新。事实上,当时除了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学校也要面对家长的种种疑问。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没有修读过通识科,他们普遍较难掌握它的课程目标和考评准则。依稀记得,就学校为何不采用参考书的问题,我和同事便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向家长说明,才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可是,社会始终对通识科的推行缺乏信任。面对永不止息的争议,甚至 被取笑「通识、通识,通通唔识」,学科的发展确实举步维艰,愈来愈得不到整体社会的支持。

保持信心 灵活应变

  早几天,教育局公布通识科改革的重点,按原有的课程宗旨及目标,精简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基础,优化教材及考评安排,并会设立「适用书目表」。局方希望为同学创造空间,释放考试压力,并减轻师生工作量。同学可利用腾出的空间多读一个选修科,或者参与其他学习经历,这符合他们的学习利益。

  改革方案公布后,我明白部分教师会为专业前景感到忧虑。走笔之际,刚收到一位教育学院同学传来的短讯,提到他的学校有四位专科专教的同工,希望了解教育局有何措施协助通识科教师转型。我是过来人,也看到教师们都投放了不少心血在学科的发展上。然而,通识科的目标,正是培养同学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协助他们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教学相长,通识科教师亦一定有能力在转变的环境中成长,透过参与不同培训课程,在专业发展上持续增值,不断提升自己。

  初入行时,我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通识科教师。大学时期修读数学和经济的我,本来被聘请任教数学科。其后适逢推行通识科,学校安排我加入通识科团队。当时,科组内也有任教语文、历史、地理、经济等学科的同事。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我们都多才多艺,勇于接受挑战。经过参与教师培训课程,大家对学科的课程诠释、学习评估、专题探究等范畴有了基本认识,足以胜任教学工作。

  眼前的转变,确实对整个教育系统带来一些影响,但我相信通识科教师有能力应对新挑战。日后的新课程仍属必修必考,教育局会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以及配合课程内容的内地考察,让教师更准确掌握科目的理念、宗旨和教学法。由于重整后的课程包含现时通识科的内容,现任通识科教师可以胜任教授经修订的课程。

学生为本 重新出发

  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是所有同学都获得到内地考察的机会,让他们亲身认识国情和国家发展。虽然细节尚待敲定,但是今时今日,学习再不能只局限在课堂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走出课室,沉浸于体验式学习之中,更能提升同学的学习动机,学与教效能往往更高。不论是科技、环保、历史、地理、文化等领域,内地不同省市都有非常丰富学习资源,供同学们深入探索。相信考察团将是同学在高中阶段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而且他们会从中获益良多,终身受用。

  年前,我曾经担任一个中学生公共政策倡议比赛的评审,题目是「通识科去留?」。部分参赛者当时提出的优化通识科建议,包括简化课程和评核内容、改变同学只关心成绩和考试技巧的观念等,都与教育局的改革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年来,社会对通识科已经有非常详细的讨论,是时候让教育回归教育。冀望大家能让冠以新名称后的科目重新出发,以同学的学习利益为大前提,携手为培育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而努力。

202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