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三)
第二十四届保良局属下中学联合毕业礼
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致辞全文
杜主席、各位嘉宾、各位校长、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保良局属下中学联合毕业礼的好日子,我很高兴能够参与这个盛会,亲身祝贺各位毕业同学完成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今日的典礼,既是我们对各位同学过往努力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的一种祝福。骊歌高唱之后,在座毕业的同学便会各奔前程,有些可能留在原校、有些会升读大学、或接受职业培训、或修读副学士课程、或投身社会……各自选择合适的途径,在人生路上继续前进。
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不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担任什么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跨范畴的知识、灵活变通的头脑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里,处理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问题。学校教育为同学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踏入社会后,一切都要靠个人努力,持续更新知识和技能,扩阔视野,才能应付生活和工作上不断出现的难题。这亦正是特区政府决意推行教育改革的原因,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唯有乐于学习和自强不息的终身学习者,才能与时并进,在瞬息万变的社会洪流中屹立不倒。
各位同学,读书、考试和处世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读书的真谛并不在于考试,而是求知识、学做人。而考试的目的则在于确认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当专上教育学位供不应求时,考试亦无可避免成为筛选学生的一种工具。但读书考试与做人处世是截然不同的事情。
要在社会上立足,不能单靠书本上的知识。事实上,中学的学科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真正应用到的机会并不多,最重要的反而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基本能力,包括语文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难能力、运算和应用资讯科技的能力、自律和时间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意思维等。这些基本能力对于个人的事业和发展更有帮助。一次公开考试无法准确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考试分数的高低并不代表一切,应付考试更不应是学生读书唯一的目的。
早前有大学学者指出,香港学生补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估计有半数高中生及七成预科生在下课后补习,每月的补习时数介乎六至十小时,更有百分之六的学生每月补习超过二十五小时。应付公开考试是高年级学生补习的主要原因,而成绩越好的学生为了想独占鳌头会更倾向于补习,渐渐形成风气,好像不补习便没有尽本分似的。这种现象实在极不健康。消费者委员会今年收到有关补习社的投诉虽然激增,但补习热潮并没有因此而减退。
补习对某些学生来说,的确有助巩固知识,尤其是私人或小组补习,可以更好地照顾学习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但为了应付公开考试而补习则值得商榷。不少这类补习社是以大班形式教授,班额往往比一般中学的人数还要多,亦有以遥距和单向的方式教授,学习成效令人存疑。同学的精神和时间都有限,到底应该花在应付考试和背诵标准答案上,还是多点温习和思考所学的知识,务求融会贯通,会有更大的裨益呢?
求学时期如果只为应付考试而读书,不考便不读,到头来人会变得肤浅,视野会变得狭隘,这也是经常听到社会人士对时下年青人批评的地方,主要原因是阅读量不够多,涉猎的范围不够广。现在的香港中学生大都很忙,除了上课、做功课之外,亦参加不少课外活动,自然也不能放弃娱乐、玩ICQ。因此,可以花在阅读的时间实在有限。
然而,事在人为,只要生活有规律,下定决心每天安排时间阅读、聆听时事广播和在网上学习,便可以累积知识。求知识就好比健身运动,一定要持之以恒,慢慢浸淫,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博学通才的气质。新高中课程倡议的通识教育,正是要拓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各位同学,虽然你们无缘修读新的通识教育科,但你们可以多关心世界时事、多阅读各类书籍、多思考和分析问题、多聆听和多与人讨论不同的观点,同样可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各位同学,命运是要靠自己创造的,机会是要靠自己把握的。我希望你们紧记「龟兔赛跑」这个故事的教训:「人生的成败不是只争朝夕」。今天这个毕业礼,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也同时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大家一定要努力自强,好好善用社会给你们的宝贵机会和资源,朝着终身学习的目标迈进。
最后,我感谢保良局多年来对香港教育的贡献,特别是各位校长和各位老师的努力。面对新高中学制改革,在未来四年的过渡期中,大家的工作无疑会更繁重,但从两轮的谘询中,我们得知教育界和社会大众都非常认同和支持334学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教统局会全力支援学校和前线教师推行改革,共同解决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我期望凭着我们共同的信念,对教育的热诚,以及刻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大家能在互助互信的基础上携手合作,共同承担,造福我们的下一代。谨祝各位身心康泰、生活愉快!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