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 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报告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

- 改革建议-

 

 

、建立全人发展的课程

  1. 1. 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全人发展的教育、终身学习的经历
3
  1. 2. 为贯彻终身学习铺前路,加强学生所需的基本能力元素
3
  1. 3. 突破科目框框,体现整体及均衡的课程:「主要学习范畴」的学习
4
  1. 4. 采用灵活开放的课程架构,取代兼教学考试于一身的「课程纲要」
4
  1. 5. 着重课程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持续、进展及连贯;消除隔阂,加强连系
4
  1. 6. 从文法、工业、职业先修分流教育,汇归「全人素质发展」教育
4
  1. 7. 课程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群活动,发动全方位学习
4

 

  1. 1. 以学校为学生学习的基地,以学校课程为学生学习经历的起步点
5
  1. 2. 因应学校教育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规画学习进程路向
5
  1. 3. 针对社会新需求,加强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并为学生多设选择
5
  1. 4. 提升教与学的质素,照顾不同学生的潜质、能力和需求
5
  1. 5. 发挥评估功能,改善教与学质素
6

 

  1. 1.

    扩阔「教科书」观念,开发多采多姿的「学习材料」

6
  1. 2.

    改变学校上课时间表的观念,更有弹性地编排学生学习时间

6

 

 

 

 

 

学生应享有的学习机会

  1. 1.

    幼儿教育

7
  1. 2.

    九年基础教育

7
  1. 3.

    后基础教育/高中

8

 

   学校课程改变,学习范畴刍议

中国语文教育 8
英国语文教育 9
数学教育 9
科学教育 9
科技教育 9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附小学常识科) 10
艺术教育 10
体育教育 10

 

 

落实改革措施,务须多面配合

  1. 1. 协调与协作
11
  1. 2. 制度的调整和管理
11
  1. 3. 专业发展
11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

- 改革建议 -

??

 

为什么要改革学校课程?

 

因为我们要

  • 为香港学生提供一个知识建构的学校课程,使他们能以全球视野的胸怀,面对瞬息万变、相互依存的廿一世纪社会。
  • 为配合新的教育目标,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终身学习者,在今后知识为本经济体系的社会中,贯彻终身学习。
  • 为未来的学校课程定出大方向,设计一个以灵活、开放、连贯为课程架构骨干的「廿一世纪新课程」,透过高效能的教与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

 

细看现在展望将来作课程反思

 

为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目前的课程问题。在课程检视的过程中,我们反覆思索以下的问题,初步把得出来的答案,整理成改革的建议。

  1. 今后我们的学生应该学些什么?
  2. 他们应该怎样去学习,才学得更加好?
  3. 我们从以往课程发展经验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4. 现在的课程要怎么样改,才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好?

 

 

 

 

??

 

集思广益,先试后行

 

我们希望在一切努力后,最终能建立起一个广为大众支持的新课程。我们相信集思广益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基础上,部署全面的课程整体检视时间表,开展一连串的工作:

 

 

日程 阶段 主要工作

1998年12月

1999年9月

第一阶段检视

由课程发展议会启动,与教统会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制度检讨同步进行

成立核心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教师、校长、大专学者等),进行关注小组会议、研讨会,建立非正式网络联系

 

1999年9月至

12月

  1. (1) 广泛改革方向的咨询
1999年10月28日举行公开论坛,并多方面向各界咨询
  1. (2) 讨论学校课程将面对的具体转变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举行公开论坛,并定期举行有关会议

2000年1月

至6月

第二阶段检视及发展「廿一世纪课程」课程架构

与教统会教育制度检讨的最后建议相配合

定期会议,并展开课程试行计画
2000年6月 提交终期报告/建议作公开咨询 向课程发展议会提交终期报告并与教统会保持联系及调协

2000年9月至

2002年8月

试行不同的课程模式 课程、试行、资源三方面联合发展

 

本年十二月间教育制度检讨的公开咨询完结后,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局、教育委员会将共同协商,订定全面的教育改革策略及时间表。

 

 

? ?

 

我们的信念:教育、课程、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深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比我们学得更加好,所以我们要规画一个更好的课程,而这个课程方案应该是建基于以下理念的:

  • 必须以学生为本;课程中的一切设计,都是以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作考虑;
  • 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具有多元智能和不同的潜质。因此要给他们适切的学习机会,因应他们的潜质、性向和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习必需学习的东西,享有应该拥有的学习权利;
  • 必须因应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灵活而多样化的课程;
  • 今后课程发展的工作文化,必须是透过参与、互相沟通、协作,与社会各界建立伙伴关系,携手共进,做好真正为我们下一代而设的课程。

 

 

 

 

??

 

课程发展改革建议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的目的,是要带引出本港学校课程发展的大方向,贯彻终身学习的教育理想,对全面改善教与学及港人素质作出贡献。我们的改革建议可分为以下四类:

  • 课程整体改革措施
  • 学生应享有的学习机会
  • 更具体的学校课程改变和议程
  • 落实课程改革的措施

 

 

 

 

??

 

课程整体改革措施

我们希望为我们的学生设计的廿一世纪学校课程,将采取以下的整体改革措施:
(我们对将来整体课程发展的理念,请参看【附录】「学校课程理念图」)

 

 

??

 

、建立全人发展的课程

 

 

  1. 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全人发展的教育、终身学习的经历

     

为配合学生及社会的需要,学校课程必须向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经历。培养学生全人发展,以下是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

  • 智能发展(例如:学术方面的学习)
  • 生活经验(例如:德育及性教育、人格形成)
  • 与工作相关/职前培训经验(学校课程与选业就业的连系、实习)
  • 贡献社会、服务社群(例如:公民教育)
  • 体能及美育发展(例如:消闲运动、体魄锻炼、艺术活动)

 

 

 

 

  1. 为贯彻终身学习铺前路,加强学生所需的基本能力元素

     

    今日的世界,知识瞬变,对学生最重要的,不再是去记诵知识内容,而是要去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各主要学习范畴的学习为基础,使学生能掌握终身学习所需的基本元素,如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可以德育、公民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等为例) 、批判性思维、资讯科技、创造力、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等,为他们往后人生的终身学习铺前路。

     

     

  2. 突破科目框框,体现整体及均衡的课程:「主要学习范畴」的学习

     

    新的课程发展,针对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众多学科间的互通特质,去芜存菁,综合为八个主要学习范畴: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从学校开始,要求我们的学生贯彻终身学习,以个人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元素为主要学习内容;而不同学习范畴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概念和知识,以及共通的学习技能。

     

     

  3. 采用灵活开放的课程架构,取代兼教学考试于一身的「课程纲要」

     

    现时学校的学科课程,在课程纲要中,往往过度规范教学及考试的内容。因此,须由一个灵活开放的课程架构来取代,就不同的主要学习范畴,指出所需学习的基本元素,如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个课程架构,既能容纳多元化的课程组织,如科目、教程、单元、渗透式学习、综合式学习、专题研习等,又能概括各个主要学习范畴,以及跨科共通的基本学习元素。此外,更能配合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学校的环境,课程考核的需要,推展学习活动,并因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适时作课程内容的灵活调配或更替,发挥高效能的教与学。

     

     

  4. 着重课程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持续、进展及连贯;消除隔阂,加强连系

     

    新的课程架构,纵向方面,如幼稚园和小学、小学和中学,以及初中和高中之间,须打破各学习阶段课程和学习上的隔阂。横向方面,须连贯八个主要学习范畴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并推广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学习方式、高效能的教与学,加强态度/价值观、概念/知识与技能间的连系。

     

     

  5. 从文法、工业、职业先修分流教育,汇归「全人素质发展」教育

     

    现时过早的文法、工业、职业先修中学分流的课程学习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所有教育阶段推行的全人发展、宽广而均衡的课程。而在高中阶段,将会另设一些专门的学习(如职训、科学、科技、人文、艺术等),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及潜能。

     

     

  6. 课程结合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群活动,发动全方位学习

     

学习经验可从课堂内外的学习累积,亦可透过在社会工作的实际环境中获得。在不同环境所得到的学习经历可以互相补足。因此,在新的课程架构下,必须突破传统正规课程、非正式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界限。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和学校以外如社会机构所举办的活动结合,成为学生完整的学习经历。

 

 

 

??

 

二、促进高效能的教与学

 

 

  1. 以学校为学生学习的基地,以学校课程为学生学习经历的起步点

     

    学校将会继续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地点,学校生活向学生提供所需的各种学习情境。课程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群活动连结起来,学生的学习贯通校内校外,从教室开始,走入社会,体会终身学习。

     

     

  2. 因应学校教育的不同学习阶段,为学生规画学习进程路向

     

要达到长远的终身学习目标,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发展可相应作出以下转变:

  • 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更多机会经历不同的真实学习情境,透过多角度探究和构思,掌握贯通不同学习范畴的学习基本能力元素。在高中阶段,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应用所学,学习较抽象的知识,逐渐建立清晰的概念。
  • 为学生提供机会,体验课堂以外的生活,让学生参加由学校或外间机构举办的活动,学习独立处理生活上的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使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 让学生有机会在各教育阶段为社会服务,并确认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建立他们的自信、公民意识和创造力。
  •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职业,使他们认识职业的一般特质和要求,以便将来投身社会工作,并培养他们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投身行业的兴趣。
  • 提供机会,让学生认识美感和锻炼体魄,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和对体育活动的取向,以享受健康而有质素的生活。

 

 

 

 

  1. 针对社会新需求,加强切合实际的学习内容,并为学生多设选择

     

    新的课程,将跨越现行课程的科目界限,加入跨课程的学习要素和与社会及经济相关的元素(如资讯科技、科学与科技、个人及社会教育、思考方法、创意思维)。在开放而灵活的课程架构中,把学习元素组织成为学习内容,实施时要配合生活、社会及经济的新需求,同时须减少对学校的干预,让学校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课程。

     

     

  2. 提升教与学的质素,并照顾不同学生的潜质、能力和需求

     

    新的课程设计,把焦点放在学习者身上,透过有效的教与学,提升教学质素。就学习者本身情况、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学习的机会和限制,以及学习成果各方面作改善。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 须因应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学习者的需要,采用有针对性的不同教与学方式、策略、情境及教材。
  • 在所有学生(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均能学习的信念下,我们要透过主要学习范畴中的不同课程模式、教学法、教材、校本支援,提供可行的方法,以照顾学生不同的学习潜质、能力和需要。
  • 现时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重视学习的文化,我们会珍视和加强这种文化,并有效地用以提升教与学的素质。

 

 

 

 

  1. 发挥评估功能,改善教与学质素

     

    评估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评估中得到的回馈,须应用在改善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之上。要让学校清楚明白,不同目的及形式的评估(测验、专题研究、功课样本匣)应明确区分,使这些评估可以和不同的课程目标、教与学过程和内容配合起来。

     

 

 

 

??

 

三、灵活运用学习资源

 

 

  1. 扩阔「教科书」观念,开发多采多姿的「学习材料」

     

    以往大多数学校过分依赖教科书,并视之为学习的唯一教材/学习材料。我们须扭转这种学校文化,进而采用更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才能为学生提供更适切的学习情境,更丰富多采的学习内容,以配合社会不断转变的知识和需求,从而真正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

     

 

  1. 改变学校上课时间表的观念,更有弹性地编排学生学习时间

     

    学习时间是学校学习活动的主要资源,必须改变传统以每周/循环周的教节数目,厘定和分配各科的上课节数的做法。在我们建议中,将就新课程的设计,订定在各主要学习范畴的的教学时间,同时容许学校腾出时间的空间,编排适合学校情况及学生需要的活动,并确保能适当地分配和善用教学时间或学习时间。

     

 

 

??

 

四、善用行之有效的课程措施

 

我们会把以往行之有效的课程措施,与其他改革措施一并考虑,纳入不同的课程建构中,例如:

 

  • 目标为本课程的学习目标
    • 利用课程统整,为开放及富弹性的课程架构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 学生为本精神的教与学原则,如用于活动教学法、通达学习等
    • 善用学习情境的教与学方式,如目标为本课程的课业学习
    • 单元课程作为组织课程的形式之一
    • 资讯科技作为学习的工具及资源
    • 目标为本评估中的标准参照和进展性评估,提供教学回馈,改善教与学

 

 

??

 

五、开展多方面的课程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开展课程研究,是著重两者的平行发展。研究策略各有重点,其中应以有关教与学方法的研究为先,包括透过资讯科技提升学习成效、学生如何改善学习、照顾学习者差异等,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升教与学质素。此外,也应在学校推广行动研究的风气,好让校长、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改进教与学的伙伴。另一方面,将来应就课程改革作有系统的评鉴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可提供与新课程有关的课程改革(包括教与学)进程、可能性及限制,以及提供与新课程目标相关的各层面的分析资料(系统、学校、部门、教师、学生、课堂、其他学习环境)。

 

 

??

 

学生应享有的学习机会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学习阶段,都应该享有各种学习机会,以达到整体的教育目标。这相当于一种社会缔约,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发挥贡献,共同实现香港的教育理想。透过不同的学习设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享有:

 

 

  1. 幼儿教育

     

    • 传意、认知、体格、情绪、品德、交往及审美方面的均衡发展;
    • 安全及健康的环境;
    • 潜能发展;
    • 良好学习及生活习惯的培养
    • 发展成为有爱心、尽责、具合作及自律精神的公民。

     

 

 

  1. 九年基础教育

     

    • 一个宽广而均衡的学校课程,由不同的学习经历和主要学习范畴所组成;
    • 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等学习范畴内基本能力的发展;与工作有关人际关系的发展,作为初中生的基本水平要求,使他们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
    • 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机会(例如透过综合活动、专题设计);
    • 利用社区环境学习的机会,以体验生活经历、社会服务,发展体能和培养美感;
    • 认识与各主要学习范畴相关的工作及就业情况​​;
    • 各主要学习范畴提供的一系列包容面广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及评估方式,以照顾学生不同的潜质、能力和需要;
    • 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及方式,以切合不同学习目的及学生不同的潜质、能力和需求;适量和有效益的巩固学习安排,尤其要避免无效益、机械式操练的家课。
    •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及资源,以切合不同的学习目的和情况。

     

 

 

  1. 后基础教育 / 高中

     

    • 一个宽广而均衡的高中课程,包括所有基本的学习经历及主要学习范畴;一个培养高中生基本水平的核心课程,并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包括学习方法);另外为一些专门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 更独立、主动参与社会服务,作出个人贡献的机会;
    • 接触和职业有关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态度,并探索个人对职业的期望;
    • 进行课余体艺活动的机会,缔造优美的人生;
    • 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及形式,以切合不同的学习目的及学生不同的潜质、能力和需要;
    •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及资源,适切于不同的学习目的和情境。

     

 

 

??

 

学校课程改变,学习范畴刍议

 

以下各主要学习范畴改革的初步建议,以及有关这方面的更多宝贵意见,将会在今后一连串公开论坛和不同的咨询场合中具体探讨,集思广益,以建设新课程。

 

中国语文教育

 

在小学、中学、中六各阶段的未来中国语文课程中:

短期考虑:

 

  • 丰富学生均衡完整的语文学习经历,包括聆听、说话、阅读、写作四方面的技能;
  • 加强中国文学元素,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加强品德与情意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
  • 通过不同语境中的中国语文学习,加强批判性思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长远考虑:

 

  • 在整体的中国语文课程中加入普通话的学习元素,并以「用普通话教中文」为远程目标。

     

英国语文教育

 

  • 除知识及技能外,加入语言发展策略及态度的学习元素,以培养学生自主自学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技能方面,亦包括运用资讯科技来学习语文。
  • 提升学生在运用英语来回应他人及表达自己真实经验或想像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认知(知识范畴)及沟通(人际范畴)外,更在经验范畴中,达致个人的全面发展。
  • 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意。
  • 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与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并持开明态度。

     

数学教育

 

  • 加强资讯科技的运用,从而令数学的教与学更加有效
  • 增强解决问题、推理、传意、探究及构思等高层次思维能力
  • 为九年基础教育提供一个有连贯性的数学课程
  • 重整高中及中六数学课程,以照顾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

     

 

科学教育

 

  • 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巩固他们的探究和解难能力。
  • 在小学课程中加强科学与科技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 在初中阶段加强科学及科技基本课程的联系,以提升科学与科技素养。
  • 为高中学生打好科学与科技方面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科技化的社会中,应付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掌握及运用所得资料作出判断。
  • 提供各种科学分科课程给高中学生选修,为他们日后升学、进修及就业作准备。

     

 

科技教育

 

  • 提供真实、适切及目的明确的学习经历,以提升学生对科技的理解及能力,让他们能应付快速转变的科技社会及未来生活的挑战。
  • 在基础教育阶段,以整合或单元的形式提供学习经验,使相关的学习范畴(如语文、人文学科、数学及科学等)互相联系。
  • 为突显科技元素,将合适的学科(如基本商业、基本设计、图象传意、汽车科技及普通电脑科等)整合或单元化,设立基本科技课程。
  • 在高中阶段,增强本学习范畴特有的职业教育元素,扩阔及提供多元化的课程选择,使能快速配合转变中的经济需求。
  • 在有需要时,发展选修课程,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作准备。
  • 加强培养关注健康生活、关心他人、关心环境等态度的课程元素。
  • 透过个别科目〔例如:设计与科技、普通电脑科等〕及跨课程的学习活动,加强资讯科技成分,以面对数码世界。
  • 增强企业教育、理财能力、消费者教育及管理等课程元素,作为个人技能。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

 

  • 制订个人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课程架构,以强化学生在个人及群育方面的成长。
  • 透过不同的课程模式,使学生从小学开始便能增强思维能力、解决难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并能关心社会、认识文化及发展世界观。
  • 检讨各级人文学科的数目、内容及连贯性,减少课程重复及臃肿的问题。
  • 探讨可行及能配合中学学校环境的课程组织,以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如设计以议题探索为本的初中社会教育课程,及引入高中综合人文学科基础课程。
  • 突破正规、非正规及非正式课程的规限,提供更广阔的课程空间,以增强职业技能及让学习更能切近日常生活。例如在适当的课程内加入工作实习或社会服务的环节。
  •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透过专题设计,能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及自行建构知识。

     

附:小学常识科

精简现行常识科课程的资料性内容,并加入科学及科技教育的学习元素。

  • 加强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资讯科技的能力。
  • 提供机会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
  • 透过公民教育、德育、性教育、环境教育、消费者教育及其他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态度。
  • 加入更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元素。

 

 

 

艺术教育

 

  • 为九年基础教育提供一个基础广阔,涵盖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课程。
  • 强调均衡艺术教育的独特贡献,以发展学生的创作力、想像力及美感认知。
  • 善用跨科联系以推广美感的实践,例如利用音乐活动学习语文、借话剧创作体验人生经历。

     

 

体育教育

 

  • 发展一个宽广而均衡的体育课程,扩阔学生体育方面的情意、动作技能和认知经验。
  • 运用单元课程设计,提升更新体育课程的速度。
  • 为经常参与体育活动订立明确目标,并协助学生达成。

 

 

??

 

落实改革措施,务须多面配合

我们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时,必须依赖多方面的力量和集体智慧,透过以下的可行措施,以求成功:

 

  1. 协调与协作

     

 

  • 与家长、雇主、学校、师资培训机构等建立伙伴关系;
  • 善用本港及国际的社区及工作环境;
  • 以学生的最佳利益为依归,使中央课程与由下而上的新方案结合(如获优质教育基金拨款发展的计画);
  • 确保现行改变的课程,配合新的教育远景(如新的科技课程);
  • 建立「发展、实践、资源」三者间的伙伴关系;
  • 提供到校的校本支援服务,以协助教师及校长;
  • 推广互相分享课程经验的文化(例如:观课交流、网址、电邮、非正式的网络) 。

     

 

  1. 制度的调整和管理
    • 采用互动、不断革新和回馈的方式重整体制;
    • 提供推行新措施的过渡期及其他可供选择的办法;
    • 配合其他教育新措施:校本管理、质素保证、校舍设计;
    • 学校领导;
    • 资源包括资讯科技及其他学校设施;
    • 有实有据的发展、研究的优先次序及重订重点

     

 

 

 

  1. 专业发展
    • 对职前和在职教师培训/持续教师培训服务作出周详的研究和推行改革;
    • 透过参与发展校本课程及持续课程发展的过程,培训教师;
    • 参与行动研究及应用研究以产生新知识,并在研究中运用这些知识;
    • 推广良好的实践经验(例如:网址、非正式的网络、参与会议)

     

 

 

 

 

 

??

 

开展课程百年大计,还看教育多方协调

 

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最终的发展方向,除考虑各界提供的意见外,还得取决于以下关键性的发展:

 

  • 基础教育中评估考试的取向;
  • 现行公开考试制度的检讨;
  • 大学入学资格的要求,包括是否在新拟的录取准则内考虑学生的广泛学习经验。

     

教育统筹委员会现正就教育制度检讨公开咨询各界意见。本年十二月间的公开咨询完结后,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局、教育委员会将共同协商,订定全面的教育改革策略及时间表。

 

 

??

 

征询意见

 

现诚邀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建议提出宝贵意见,任何意见,除了代表您对课程和教育的关怀外,更重要的是,您成为我们共商廿一世纪树人大计的一分子,为我们的下一代共谋福祉。请把您的意见,邮寄、传真或电邮至课程发展议会秘书处。

址:

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213号
胡忠大厦1329室
课程发展议会秘书处

 

传真号码:

2573 5299 / 2575 4318
电邮地址 : cdchk@glink.net.hk

 

 

 

书面意见,请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前,邮寄、传真或电邮至课程发展议会秘书处。

 

photo

 

课程发展议会

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