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资料库] 第五章:开展课程

 

在发展校本资优培育课程时,学校需因应校内学生的特质、师资、办学理念等因素,决定最适切的推展策略。本章将以举隅形式阐述从不同方面开展校本资优课程的情况以供参考。

 

从学生特质开展

实例一

开展基础

个案中的学校不乏关心学生的教师。为人师表,最乐见学生成长、进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最能触动教师的教学热诚。因此,学生在学习上的需要(参考本指引2.3节及2.6节有关学生特质的资料),往往成为推动教师开展课程的动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亦使教师在课程上不断精益求精;这种精神亦感染其他教师,促便他们加入教学小组,互相砥砺,教学相长。

 

切入点

数学科的几位教师一直都觉得,每年总有些学生在数学科的表现很出色,他们的程度远超出其他同学,甚至比课程纲要的进度更快,但为顾及其他同学的进度,上课时无可避免地要他们慢下来,有些学生因此感到烦闷或不耐烦,以致影响课堂气氛。教师见他们无法发挥潜质,都感到可惜。于是在课后开设数学训练班,让这班学生挑战难题。面对难题,这班学生愈学愈起劲,中一、二年级己经能解开大学级的难题。教师还鼓励他们参加数学比赛,他们都能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固然开心,教师亦感欣慰。在学与教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自己也不断阅读、进修、提升自我!

 

专业发展

藉此发掘出愈来愈多有数学潜质的学生。一名教师已难以应付,于是开始邀请其他教师共同参与。由于以往已发展了许多教材,其他教师开展课程时便较为容易,但他们会因应学生的程度、特质而不断修订原有课程,务求切合学生的需要。此外,教师之间亦经常进行讨论,务求教学相长。

 

扩展与巩固

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学生的成就获得认同,整所学校开始关注能力较高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并成立工作小组,专责关注培育和发展不同才能的学生。课程因此由全班式科目增润模式(I B层次)推展至抽离式科目增益课程(II D层次)。按照教师推荐、学生自荐、面谈及参考学业成绩等准则,甄选了二十名学生参加课后培训班,课程以一般增润为主,学生需要参与创造力、思维技巧及人际相处等训练课程,然后共同研究、探讨一个感兴趣的题目。

与此同时,数学科的教师感到只要对课外培育小组的教材作若干修订,并将教学步骤划分得更细致,即可配合不同能力的学生的需要,这种模式实际上亦适用于日常正规课堂,使全体学生均能受惠。教师决定由中一级开始,将数学科课程分为若干学习单元,每一单元开始的几节课会按「数学教育课程指引」,教授有关课程内容,最后的二至四个教节定为延伸课程,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的数学原理,处理一些教科书以外的难题,题目由浅入深,开始时以活动及趣味性为主,慢慢延伸至艰深的题目,最后学生需解开一些中五级的题目。过程中,学生以二人为一组,互相讨论,教师则从旁协助,教师不会直接教导学生解题,但会不断鼓励及引导。由于课程以小组形式进行,故除原任教师外,亦会邀请另一位教师给予协助。

 

对学校资优教育的影响

经过三年的试验期,学校明白培育资优学生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技巧。其后,经过多次反覆讨论,学校将「拔尖保底」定为学校的发展工作之一,并要求教师在每科的科务工作中加入「拔尖保底」的教学策略。各科教师亦积极尝试在课堂中渗入资优教育的元素,过程中会加入评估,务求能不断改善学与教的质素。

 

从学生特质开展的实例示意图

 

从教师开展

实例二

开展基础

学校D与资优教育的缘起可追溯至若干年前,当时校内一位教师开始担任四年级班主任。那年,班中有名学生每次上课都提出很多问题,而且还经常挑战教师。后来从家长口中得知该学生智商超过130,是个资优儿童。与此同时,班中有另一个同学,表现十分特别。他的学习动机低、喜欢在上课时画公仔,但从他的画中可见他颇具创意。这名学生虽屡遭老师告诫,但仍我行我素,继续在所有科目的课堂上沉醉于「画公仔」的活动中。两名学生的成绩相差一大截,但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他们的创造和想像能力。教师明白一般的正规课程未能满足资优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发挥创造力较高的学生的潜质。教师便想:「这两名学生各具潜能,作为班主任,我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为了多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地照顾他们的需要,她毅然决定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抽时间报读一些资优教育课程,希望藉此多认识这一类学生。

 

切入点

进修资优课程后,教师对资优学生有了认识,并且也掌握了一些切合资优学生特质的教学法。她于是尝试在课堂中渗入创意元素,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

 

专业发展

后来,她更发现这些教学法不但对资优学生有用,原来对其他普通的学生也有帮助。课程加入创意思维教育元素后,同学们对学习更感兴趣,教师本人也因此更有教学的满足感及投入感,所以越教越起劲。渐渐,该老师明白到不可单纯为教育而教某些课程,而是要多了解学生的特质和兴趣,才能教得更好。适逢教育局推出「借调教师」计划,在校长的支持下,该名教师于2001年9月借调教育局参与「群集学校资优计划」。借调的政策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同时也逐步将资优教育的理念带给校内其他教师。

 

推行过程

学校因初次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课程,所以先参考他校的成功实例,并搜集有关资优教育的课程及阅读大量这方面的书籍,最后决定由小一、小二年级以抽离式课程着手。

  1. 课程内容:教育目标以启发学生创意思维与解难能力为重点,配合课程改革中对共通能力的培养,并以由浅入深的思考游戏作系统式的培训,培养学生高层次思考的习惯。
  2. 甄选学生:先定出甄选准则,然后教师邀请小一、小二年级的班主任协助提名。最后选出的二十位学生参与课后的增益课程。

 

对学校资优教育的影响

在借调期间,教师将资优教育的理念带回学校亦向校长建议推行资优教育课程,最后得到校长的支持和同事们的参与。虽然课程规模不大,但不失为步入资优教育的理想踏脚石。

正当筹划课程计划的时候,校长却因退休即将离开学校。不巧的是副校长也升调往他校担任校长。面对种种的转变,计划还能够在新学期推行吗?在一所屋邨学校推行资优教育,新校长会支持吗?该位教师还能够再借调一年吗?可喜的是新校长亦大力支持计划。更令人鼓舞的是学校更在翌年将资优教育纳入课程发展的政策中。

 

从教师开展的实例示意图

从学校层面开展

实例三

开展基础

学校E具悠久历史,是区内的知名中学。学校为了回应时代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学校质素,故全面检讨学校现况,检讨发现学生在学业潜能及其他智能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学校决定全力提升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创造力及多元智能。

 

切入点

成立专责小组,带动资优教育的推行

校长给予教师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在资源及行政安排上给予教师大力支援,对学校发展资优教育具积极作用。「专责小组」由副校长领导,小组由学校中层行政人员组成。他们积极进修与资优教育相关的课程,并参与资优教育活动,期望以资优教育配合学校的课程发展。

 

推行过程

学校明白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故积极邀请大专院校学者为教师举办教与学工作坊,部分教师曾参与教育局资优教育组举办的有关资优教育的讲座。学校还邀请资优教育组到学校为教师举办讲座,介绍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并邀请其他学校的教师到校,就其推行的资优课程,与校内教师分享经验。教师对上述资优教学活动有了基本认识,对校内推行校本资优教育有一定的助力。

学校已参与多个优质教育基金及教育局的计划,其中大部分均与发展学生的多元才能有关,而且均涉及教学及课程改革。有见及此,学校积极尝试整合多个不同计划和课程组织,减少重叠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其潜能,与此同时亦着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

此外,学校亦将资优教育定为学校的发展重点,设定长期及短期目标,亦有实际的行动方案与之配合,并将方案融入该学年的学校发展主题。

 

课程

第一层次「全班式」渗入资优教育元素:

以课堂融入方式推行。学校邀请部分教师试教,而试教教师须将其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以营造资优教学气氛及文化。其后将感兴趣的同科教师组织起来,组成备课小组,共同设计课业,备课及试教;并邀请教育局资优教育组工作人员提供支援,与试教教师就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及学习评估等方面进行实践工作。

该校以专题研习方式,整合多个学科的专题习作,学生不用在同一个学年内处理多个习作,只需专注完成一至两个习作即可,以便从中掌握有关的学习技巧,专题研习可因应难度分为不同的层次,学生可按自己的能力及兴趣选择不同程度的习作来完成。教师因应资优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选择切合他们能力的研习课题。

 

第二层次「抽离式」课程:

抽离式课程以活动形式推行,参考教育局资优教育组提供的资优学生甄选准则和程序,甄选学业成绩较佳的学生加以培训。经磋商后,甄选中、英、数及科学成绩优异学生,编成「语文」及「数学」班,进行培训。此外另设一个「学习增润班」,让二十位中、英、数、科学能力较佳的学生接受一般增润性的培训如创造力、高层次思维技巧和个人及社交能力的课程。学校与资优教育组工作人员协作,共同进行试验计划,探讨可行的模式及培育方案。

 

扩展与巩固

这种基于学校发展需要,由学校领导层带动的校本资优教育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启动速度较快,范围较全面。但应注意这种模式亦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例如:部分教师会有不同的理念,他们可能认为资优学生可以自我成长,资源应放在弱势学生身上;家长亦会质疑甄选机制,觉得资源分配不公平。经过不断的检讨、调整,学校决定将资优教育推展至更多科目,而甄选学生的范围会更广泛,以涵盖不同能力的学生,让更多的教师接触资优教育,使他们更容易认同资优教育的理念。

 

对学校资优教育的影响

  1. 由副校长领导资优教育专责小组,在校内全面推展资优教育。
  2. 透过教师培训、试教、共同备课,奠定共同备课及推展资优教育的文化。
  3. 建立配合学校发展方向及整体计划的全班式资优培育课程。
  4. 建立校内抽离式课程的甄选机制。
  5. 订定校内资优教育的长远目标。

 

从学校开展的实例示意图

 

从课程评鉴开展

实例四

 

开展基础

学校F重视资优教育,所有中一、二级课程特别设立学校自行编写的「增益课程」,内容包括:中一生活适应、学习技巧、专题研习、个人成长等不同范畴。推行两年来,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态度可嘉,亦认同课程对学生有帮助。学校管理层认为教师在推展课程的两年内,虽然经常检讨及修订课程,但仍可更有系统、更深入地评鉴课程。他们时常挂虑?「学生的学习成效如何?」,「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模式?」等问题。

 

切入点

检讨及评鉴「增益课程」的成效是学校提升其资优教育的起步点。为了使工作重点更明确,学校选定以「学习技巧」单元作为开展资优教育的第一步,藉此建立一个完整的学科评估制度和模式,再推广至科目的其他单元。而更重要的是,透过评估工作,可进一步改善课程及推展资优教育。

 

评估目标

整个计划的目的是评估学生能否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及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学习技巧」课节所学的技巧,当中涉及的评估范围包括:(1)课程是否切合学生所需;(2)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效果;(3)教师在教授此课程的困难;(4)整体课程的配合。

 

推行情况

  • 检视「学习技巧」课程,加强融入资优教育元素的部分,特别着重教学技巧,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学习技巧的掌握。
  • 刻意将「评估」的元素融入课程,课堂上的堂课及课后习作均成为评估的重要项目,尤其是应用技巧的部分,学生需要在课后运用及实践。
  • 评估方法包括:
    • 课堂观察
    • 学生反思表
    • 学生习作(课堂及课后习作)
    • 访问教师及学生
    • 教师反思
    • 学生自我评估表
  • 学校选定两班学生作评估对象,这些学生在学业成绩及课堂表现上均有极大差异,评估可以较深入地探讨这两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如何处理班内学习差异的问题。评估人员(教育局资优教育组工作人员)在评估期间经常与教师讨论课程推行情况,校方积极参与,过程着重两方面:(1)改善和修订课程;(2)建立评估模式。
  • 过程中,教师和评估人员均认为:(1)学习技巧以实践为主,因此应能运用在其他学科及生活上,其他教师亦应知道学习的内容及进度,俾能配合;(2)班内的学生差异非常大,因此须作调适,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让能力和情况不同的学生参与;(3)这类课程活动较能反映才能,尤其是思考敏捷及具创意的学生会有较佳的表现;亦较能观察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

 

对学校资优教育的影响

  1. 提升第一层次全班式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素质,使之能切合学生的需要。
    建立校本评估模式
  2. 更有系统地建立校本资优培育课程模式,使之由第一层次再发展至第二层次抽离式,培育在全班式课程中发现的特别具潜质的学生。

 

从课程评鉴开展的实例示意图

 

开展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多元切入点

开展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可以有多个互动的切入点,学校可参考以下图表,设计最适合在校内开展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