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资料库] 专题研习示例 --「风情万种的竹子」

专题研习示例 --「风情万种的竹子」

 

课程简介:

一般而言,资优学生敏觉力强,分析及综合能力较一般学生为高,又喜欢全面地思考问题,所以对于亲身观察及体验的活动更感兴趣,故此专题研习便是一种很适合他们的学习模式。叶绮兰老师设计以「竹」为主题的研习课程,因为「竹」这个课题能提供庞大而具弹性的研习空间。竹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连系。自古至今,不少诗人墨客透过书画、吟诗和撰文等各种方法来赞颂竹。在艺术方面,竹是很好的艺术创作材料,例如竹刻或竹制乐器。在实际用途方面,竹早已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经加工后,竹可变身为各种食具(例如烹制竹筒饭)、玩具(例如竹签)、衣饰(如竹帽)和其他日用品(例如竹篮)等。故此,教师可因应不同的教学目的,在语文、艺术和常识等学习领域内,作学术性、艺术性、实用性或综合性的研习,从而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藉此提高资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让资优学生发展及应用共通能力(例如创造力、沟通能力、明辨(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协作能力等)。「风情万种的竹子」的专题研习活动,可以配合小学常识科的不同单元学习。就以小四的「四海一家」单元为例,「竹」的研习可加深资优学生对一些国家的生活方式(例如:食物、衣服、住所、交通、游戏)的认识。在小四的艺术学习领域中,也有相关的课题。教师可加插以「竹」为创作材料,让资优学生创作一些作品,例如做一件玩具、一个竹制的花灯、一幅竹片和竹叶拼凑成的画。为配合资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课程除加插部分小六常识科「中华文化多姿彩」单元内对一些中华文化(例如舞蹈、食品和民间艺术)的学习内容外,同时亦渗入了一些与中国语文教学有关的元素(如赞颂竹的诗和文章等)。透过本课程的多元化活动,学生可从多角度探讨「竹」这个专题,不单提升学科方面(包括常识科,中国语文、艺术)的知识及技能,还从中认识与体验中华文化。此外,透过教师有系统地讲解专题研习技巧,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经历了专题研习的各个步骤,最后获得丰硕的学习成果。因此「竹」这个专题,能给予资优学生一种挑战,让他们应用不同学习领域的知识,全方位学习「竹」的主题,感受竹的美,培养语文、艺术的学习兴趣,增进生活常识,学会全面思考问题和掌握专题研习的技巧。

对象:小四至小五年级资优学生

学习目标:

  1. 学生能按个人兴趣研习有关「竹」的主题,从中学习搜集相关资料的技巧和选取及运用资料的策略。
  2. 透过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基本研习能力、创造力和高层次思维技巧。
  3. 透过本专题研习课程,学生能学习及应用小学常识科、中国语文及艺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4. 学生能发挥个人专长,配合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经验,取长补短,互相合作完成专题探究活动。
  5. 学生学会发表专题研习报告的表达手法和技巧,从而加强其沟通能力。
  6. 学生能深入认识竹的功用,并欣赏竹的实用和观赏价值。

学与教过程:

课程分四个阶段进行:

  1. 在预备阶段,教师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去搜集资料,从而认识竹与日常生活的连系,体会竹的实用及观赏价值。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到沙田彭褔公园参观「千禧花灯制作」,再带领他们到城门水塘观赏竹的美态,让他们从实地考察中了解竹的特质。然后学生便从图书馆、报章、和互联网中搜集有关竹的资料,包括竹造的玩具、竹造的日常用品图片、竹造的家具、运输工具及竹类食品的资料,让他们从中认识竹与日常生活的连系。教师利用心智图启发学生思考竹的百变用途。最后,教师以过往学生的优秀作品为范本,与学生一起探讨专题研习的内容、形式及其他要求,包括如何确立研习主题,搜集、选取、分析和应用资料,以及发表报告须注意的事项。

  2. 在计划阶段,学生自我探索与竹相关的感兴趣的某一特定范围,初步订立个人的专题研习主题,再进行相关研习。教师让学生以「竹」为题材画画、写新诗、教学生以竹作工具和跳「竹舞」,并带领学生到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参观明清竹刻艺术展览,观赏竹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展品,并藉着填写「参观实录」工作纸,加深他们对竹刻艺术的认识。教师让学生作多方面的尝试,以引发学生个人对竹子特定范围的研习兴趣。之后教师因应学生的个人潜能和专长编组,让组员进行「脑力激荡」活动,经互相交换意见后,共同订立研习主题及学习目标,再拟定专题研习的创作范围和计划。

  3. 在执行阶段,学生从网上资源、剪报、图书馆的参考书籍等途径搜集资料,然后运用概念图整理、筛选及分析资料,再按已订立的研习主题搜集创作的材料和工具,最后进行个人或小组创作活动。研习项目包罗万有,计有舞蹈、乐器、玩具、食谱、用具、衣服及日用品、家具、艺术品等。

  4. 在综合阶段,学生汇报专题研习报告,展示及分享学习与课程成效,教师并提供机会让学生检视他们在各学习阶段的学习表现。此外,学生还可采用「研习阶段表现评估表」进行个人评估及同侪互评,教师亦可用多种评估方法,让学生反思在整个研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效果,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学习成效:

  1. 本课程以常识科为基础,渗入了中国语文及艺术教育的元素,引导学生以「竹」为主题作专题研习。教师透过多元化活动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深入地多方面研习「竹」的主题。学生在该课程中除掌握到学科知识与技能外,还能把所学应用到专题报告中。

  2. 学生因应个人兴趣对「竹」进行专题研习,学会从不同的途径(包括参观、实地考察、网上资源、图书馆书籍及报章杂志等)搜集资料,将筛选出切合其研习题目的资料,然后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及分析资料,再按已订立的研习题目搜集创作材料及工具,完成研习工作。在研习过程中,学生要走出教室,对「竹」进行全方位学习。他们感到亲身观察及体验的学习经历,比一般的课本学习更有趣味,学习视野更为广阔,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自学动机和能力,还大大提高了研习报告的质素。在学生的研习作品当中,有抒情的、有实用的,其中不乏独具创意的作品,可见他们都能在该课程中,学会勇于接受挑战,敢于尝试,并能全面思考问题和掌握专题研习的基本技巧。

学生习作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