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感知肌能训练(特殊教育需要)学习纲要 - 第一章 - 「感知肌能训练」学习纲要简介

 

1.1导言

1.2 感知肌能训练与近期整体课程发展趋势的关系

1.3 感知肌能训练的课程特色

1.4 「感知肌能训练学习纲要」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1

导言

 

感知肌能训练在学生的基础教育占着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任何事物的学习或从事任何类型的认知行为,都必需首先能够有效地透过感动能力搜集及分析资料的系统,而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有赖于敏锐的感官活动和精确的肌能协调动作技巧的配合。因此学生是否能够学习从环境中接收及分析讯息,从中摄取知识,予以记忆,并在适当的时间及场合应用所得知识,是在乎他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适当的选择和反应,与记忆持久的结果。若个体经验增加,其知觉范围也随之扩大。这样,便更能从复杂的环境中,择取相关的知识及顿察到这些知识之间相互的关系,便能使学习更为充实而有效。

其实凡学生都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不过大部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自然地学会了这方面的技巧,但对于一些弱能,例如:弱听、弱视、身体弱能,智能发展及学习方面较同龄学生缓慢的学生来说,他们却需要透过特别的训练才能掌握有关技能。本课程纲要不但包括感知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及大小肌肉训练(身体各部份肌肉活动)上的概念,还加强学生对身体的认识及基本的认知概念。

 

由于学生需要认识及运用自己的身体各部份的功能,才可发展身体平衡及协调的技巧,以促进他们的活动能力去从事不同的观察及学习活动。因此帮助学生认识身体左右两边各部分的配合,对他们发展空间关系概念甚为重要。学生能掌握身体活动协调技巧,便能从心所欲地去进行不同的活动,亦有助他们建立对个体的自信。正如心理学家艾力逊Erikson (1963)1提出,学生对个体的自信是建立健康人格的重要元素。

据Frostig (1964)2指出,学生自出生首二十四个月便会透过他的感官和动作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由此时他认识自己是个独立个体,学习在空间移动和控制他的身体,特别是双手。由三岁半至七岁半期间,学生的感知发展已到达开始认识世界事物。这个阶段的感知发展主要是以视觉和听觉作为了解环境的渠道。透过不同的感知渠道,学生便渐渐成了一个资料收集的系统,而认知上的学习,便是学生有效地顿察所收到的讯息之间相互的关系,而我们所有的学习经历,便是倚靠这个复杂系统而进行。任何一个进行收集处理及发放讯息的渠道如果未能如一般的情况发展出来,便会形成感知活动上的障碍,使学习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亦是有部份学生产生了「特别学习困难」或产生了后期「读写学习困难」的原因。

 

感知肌能训练除了与体育竞赛有关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亦需要通过敏锐的感知和精确的肌能活动进行各项学习。编写这本纲要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培养学生学习其他科目/范畴的先备条件,文字学习两大重要元素,阅读和书写更是这两种能力的综合成果。要奠定学习的基础,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本纲要特别强调感知肌能在生活上的实际应用的原因,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可能在感知肌能发展方面较普通的学生迟缓,有些更有生理上的缺陷,严重者更不会主动与环境接触。教师须照顾到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安排适当的环境,有计划地促进这些学生在感知肌能方面的发展,并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学习,使他们能够利用学习得来的感知肌能协调技巧,来学习其他科目及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向上

 

1 Erikson (1963) in Cook, R.E., Tessier, A. & Klein, M.D. (1992). Adapting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U.S.A.: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 Frostig, M. & Horne, D.(1964). Tje Frostig Programme for the Developer of Visual Perception:Teacher's Guide. Chicago: Follett.

 

1.2

感知肌能训练与近期整体课程发展趋势的关系

按上文的描述,学校可以视感知肌能训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预备进入修读各主要学习学范畴的基础训练。专责小组试就建议中课程改革提出的既开放及富弹性的整体课程架构,分析其定位及功能。

课程改革指出社会对教育有下列的期望,以适应21世纪的挑战:

  •  
    • 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机会
    • 淡化学习和就业的分明壁垒
    • 提供优质教育
    • 使学生有适应变化的预备、良好语文能力、人际关系、富批判及创意的思维、对学习及工作的正确态度和资讯科技
    • 在学科发展的同时培养一般性的处事处人的能力(generic competency)

因此学生的整体课程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从而课程发展处提出包括下列三个角度的课程架构:

  •  
    • 价值及态度
    • 有共通性需要的一般能力,包括沟通、识数、学习技巧、解难、批判性思考、创意、资讯科技、人际关系、自我管理技巧
    • 主要学习范畴包括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民学科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及健康教育。

课程架构内各角度中的元素,在课程组织及推行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连系起来,使学习不至支离破碎,例如课程需要有跨学习范畴的课程安排,同时需要关注到学习范畴、价值及态度及一般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对提供给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而言,上列提出的期望实与特殊教育目的凸显的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及尽量发展潜能可以配合,而建议的课程架构亦与特殊教育课程发展倡议的原则有吻合之处,只是达标要求则需按学生能力而有所分别。

以感知肌能训练而言,此学习范畴虽然并未出现于八大主要学习范畴之中,但综观其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是可以考虑作为各主要学习范畴的基础部分,并以这个为起点联系到其他主要学习范畴;从课程架构中一般基本能力的角度来看,正如前些段落的描述,感知肌能训练可能是开展认知行为和自我管理的基本条件;至于价值观及态度方面,通过这个学习范畴学生可以加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继而增加对自己的信心和尊重,从而推广至对别人及环境的认识及尊重。有见及此,在本学习纲要的总结部分,进行了感知肌能训练与其他主要学习范畴及日常生活关系的探讨。

向上

1.3

感知肌能训练的课程特色

1.3.1 采用「目标为本课程」的原因

 

为达致以上所订的学习目标,感知肌能训练的课程设计采用了「目标为本课程」架构。这架构由目标、学习内容、课程策略和评估四个部分组成,是一个较全面及具体落实课程设计的方法,而且还与现时特殊学校所采用的主题教学、照顾个别学习差异、采用标准参照模式进行诊断性和进展性评估及向家长提供学生详尽的学习评估纪录等取向及做法,极为相似。

 

1.3.2「目标为本课程」的功能

  • 为施教、学习和评估三方面订立更明确的方向
  • 加强教学目标的连贯性和使教学目标有实际操作的策略
  • 使学生参与适合他们能力的、有情境的、实际的课业,使他们能积极地,有目的地学习
  • 鼓励学生尽量与别人沟通,强调不论是语言或非语言的沟通,都与学习有着相互的关系
  • 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是同样重要
  • 在教、学和评估中,运用因材施教的策略和方法
  • 重视学生或大或小的进步,以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习
  • 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实况,了解实际进度,作为设计下一步教学的参考
  • 改善评估及报告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业成绩能清楚地显示出来,以便向家长、教师和学校,提供更多资料


1.3.3 采用「目标为本课程」的原因

  •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 按明确的目标进行教与学
  • 内容选取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基本学习能力开始延伸
  • 把目标及内容作更精密的细分成为范畴、单元、单位、学习重点及学习重点细目
  • 在教学策略上,让学生通过课业进行学习
  • 强化诊断性评估和进展性评估的功能,并依据与学习目标配应的评估目标进行评估
  • 除训练不同的技能和知识外,还希望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较高层次的思考能力
  • 教师可因应班级中每个学生的能力及需要,为其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材,设计活动/课业及组织教学过程,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
  • 着重灵活及多元化的训练方法,尽量把训练项目融入生活流程中,避免与日常生活及其他科目的学习脱节
  • 鼓励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周围的环境,并多与别人接触,以便能改进人际关系
  • 采纳以下四项有关学生学习的原理:
    • 学习是一个有目的地建立知识的过程
    • 每次学习会建基于以前所学的(是螺旋式而非直线式的过程),然后有规律地向前累进,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在学习时,须以语言及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传意的工具
    • 学习是个别学生在发展途径中的进程
 

1.3.4课程架构

本「感知肌能训练学习纲要」采用「目标为本课程」的课程架构

 

目标

目标显示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感知肌能训练的学习目标是学习主流课程时所需的基本技巧,它们反映出此课程范围内最主要和最受重视的学习事项。虽然学习范畴目标是没有分学习阶段的,但基本上是根据学生发展的概念,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融入日常生活所需的技能中。

所有学习目标是排放在一个循序渐进的分层结构中:从科目总目标开始,下至科目学习范畴目标,再至学习重点或学习重点细目。为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及其细目,教师需要安排适当的单元/单位。


学习内容

为了使学生有多方面和均衡的发展,目标为本课程取向的内容,会按各主要学习范畴的特性,学习内容应尽量包括一般性的处事处人的能力(generic competency)的培养。举例如下:

  • 知识:例如事实、资讯、概念、原理、程序、结构、制度等
  • 思考:例如解释、联系、判断、重组、概念化、引发新意念、构思、推理(应用分析综合评鉴)、探究、创作思维等
  • 技能:例如自理、日常生活技能、感知肌能、职前技能、专门技能、解决问题、学习技巧、沟通、人际及社交、体能等
  • 态度:例如感情、欣赏、兴趣、学习动机、价值观、信心等

因为感知肌能是日常生活运作及学习的先备能力,所以学习内容需要与生活和学习连上关系。学生除了汲取知识和学习技能外,还尽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正确的态度。以上四项学习内容互有关连,并由课程策略综合起来。


课程策略

课程策略包括筹划课程、撰写教材、策划活动、进行施教和学习,及与家长联络,使家长明白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使学习更有成效,本课程认同「目标为本课程」的课程策略重点:

 

  • 强调多种基本而互有关连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巧,其中包括沟通能力、学习技巧、计算技能、思考能力等

     

     

  • 利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课业及练习,以切合个别学生的需要

     

     

  • 强调学科的综合性质,作用和运用方式

     

     

  • 有系统地循环学习要点,以加强学生对有关概念的认识

     

     

  • 发展个别学生的不断改进的学习能力

     

     

  • 加强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和协助

     

     

  • 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 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并重

     

     

  • 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学能力

评估

评估是监察学生学习的进度、找出长处和弱点及订定下一个学习目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步骤。评估是根据教学目标所订下的评估准则,透过学习课业或练习,评核和描述个别学生的学习的表现,而不着重在把学生排列名次作比较或按学生的表现划分等级。评估分为诊断性、进展性和总结性三种。

  • 诊断性评估

     

诊断性评估是用来拟订学生学习该单元/单位前已有的能力,目的是建立学习基线,按个别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决定学习内容。

  • 进展性评估

     

进展性评估是用来评鉴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这种评核是经常性的,目的是协助个别学生改善学习,同时,也可协助教师改善教学。

  • 总结性评估

     

总结性评估通常是在一段时期末(例如:学年末或学期末)进行,目的在显示学生在某段时间内学习所达的水平。

为使这些评估的结果都能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用的资料,以帮助不同校内员工及家长作出对学生学习进度的理解,有组织的纪录监察系统对有效教学目标的厘定是必须的。因此,学校是需要为每个学生作出一个个人的进度档案,以存放这些评估所得的结果,以显示教学上的进度及效能。


 

 

 

目标厘定、内容设计、选择策略和订定评估这四个课程元素是互相关连的,但它们的发展不一定是直线式的。教师会首先找出学生的学习基线,并因应学生的需要,学科的性质及其他客观的因素,制定学习目标,选取及组织教材,运用适当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与学校其他同工及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推行「目标为本课程」,并定期评鉴课程各元素的成效,作出合适的调整和改善,使课程不断改进。

 

1.4「感知肌能训练学习纲要」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1.4.1 学习内容要精细划分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可能在感知能力和肌能活动方面同时出现困难。所以在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须按个别学生的能力和需要,把学习内容作更精细的划分,本纲要所选取的「感知」及「肌能」方面的学习内容以最基本的训练为主,而「感知能力和肌能活动的配合」及「空间关系」方面的学习内容则较着重感知和肌能两者的应用及认知的层面。教师在选择目标及设计教学的时候,亦应兼顾其连贯性,并配合情境教学(详见第四章),与教授其他科目的同工紧密联系,以帮助学生增进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奠定成功的学习基础。

 

 

1.4.2 学习内容应设订上限

感知肌能训练是一个核心课程,与学习任何科目/主要学习范畴息息相关,因此工作小组在选取及编订学习内容时是需要订出上限,以免与其他学习范畴形成不必要的重覆。本课程着重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认识及训练,而更加深入的学习,便应该归入某一科目/主要学习范畴继续发展。

 

1.4.3 学习重点可跨单位

工作小组在设计感知肌能训练课程的过程中,是根据「目标为本课程」架构,每一学习范畴的学习内容是由单元、单位、学习重点及学习重点细目组织而成。由于感知肌能训练的学习重点不一定相对应在特定的单位下,有些学习重点可能是跨单位的,故在第三章第二部份「各范畴的学习重点及学习重点细目」并没有列出「单位」。教师在选取学习内容时,可从「单元」方面考虑; 教师亦可在「单位」不适用的情况下,考虑省略它。

 

1.4.4 须制定校本的安全守则

感知肌能活动难免会涉及一些危险的动作。由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各有其安全守则,校长、教师、职业治疗师及物理治疗师须按学校的环境及情况,参考为其他科目编印的安全手册(附件一),并与学校其他专科教师商量,共同制定校本的安全守则,以确保学生在参与感知肌能活动时的安全。

1.4.5 可作校本课程设计的起步点

本纲要的设计是跨弱能的,无论用那一个课程架构和把内容怎样编订,都不可能切合所有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需要。本课程只能作为课程设计的范例或是一个校本课程设计的起步点,教师可根据第三章所建议的学习内容,并按学生的能力来决定施教时步子的大小。学校教师应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及信念,鼓励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建立「我能做到」的信心。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在同一程度的课题中,教师也可尽量因应个别学生的不同能力和不同要求,作出相应的指导。活动的设计也可依学生的进度、能力和需要作出校本的剪裁,以收因材施教之效。

1.4.6 教师须了解感知肌能有困难的学生

随着融合教育的推行,不少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都会渐渐纳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为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在感知肌能方面的能力,本纲要集合了特殊教育资深同工的多年经验,以学生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务使在普通学校任教的教师也能掌握到一般遇到感知肌能有困难的学生在这方面的情况及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有需要时,教师亦可以参考纲要的内容来设计合适的学习课程,或将内容统整在其他主要学习范畴内进行教授。本纲要把学习目标分为四大范畴,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旨在协助教师掌握感知肌能发展的程序及学习某一动作的先备能力,从而因应学生的学习差异,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成长。

1.4.7 「感知肌能训练」的命名富弹性

感知肌能训练在本港的特殊学校,传统上是一科独立的科目,有些学校更不以这个题目作为科目的命名,有些更把感知肌能训练融合在其他科目当中。因此,学校是否把这些内容称为什么或放在那科内容去教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教师能肯定学生确实掌握这些基本的感知肌能去进行其他更深层次的学习,并会因应不同能力的学生,去选取纲要内所订定的有关感知肌能最基本的要求,使各类别学校中有这些困难的学生,能克服学习困难的障碍,顺利地进行其他主要学习范畴的学习。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