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感知肌能训练(特殊教育需要)学习纲要 - 第四章 - 感知肌能训练课程策略

4.1 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学生的学习特点

4.2 感知肌能训练的教学原则

4.3感知肌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 策略建议

4.4感知肌能训练的学习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4.5教学资源

 

4.1

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学生的学习特点

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的学生,多为弱智或感觉统合1有障碍的学生,在感知肌能掌握均较主流学校的学生差。因此,无论在教学或设计课程时,我们必须注意配合学生需要和能力,并针对他们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以下列举一些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的学生常见的学习特点:

 

1 「感觉统合」是美国南加洲大学的艾尔丝(Ayres)博士于六十年代所建立,是其中一个解释学习困难及动作发展迟缓成因的理论。她认为学生之一些表征,例如:不专心、动作笨拙、社交困难、写读困难、口齿不清及不听指示等特征,是由于脑干部位负责统合各种感觉的系统功能失调所致。「感觉统合」发展至今,已被应用于治疗、幼儿教育及婴幼儿保健服务内。

 

4.1.1

感知方面

这些学生一般在处理讯息的能力,如长短期记忆,都较为薄弱,加上知觉范围狭窄和处理速度较缓慢。他们辨认事物时,区分能力较差,通常很难将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特别是一些形象及背景较复杂的事物,他们在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便产生混乱现象。由于学童对五种感官刺激(视、听、触、嗅、味觉)的敏感度及辨别能力比较弱,故在教学时应选择较夸张及能突出对比的组合,以提高学童的感觉及分辨不同刺激的能力,然后循序渐进减小,待能力许可时再分辨较相似的刺激。例如,以较强烈的质感对比玩具或物件协助学童分辨不同的触觉刺激。

4.1.2

肌能方面

这些学生多在身体肌能上发展迟缓,他们的手脚及身体动作缺乏灵巧,而影响了手眼协调和动作的平衡,从而做成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障碍。有些则因体质较弱、力度和耐力都不足,肢体协调能力低,以至有许多不能随意动作或肌腱痉挛;更有些学生因不能坐得平稳,而需要依赖辅助器具来行走或以轮椅代步。我们应尽量协助肌能良好的学童练习平衡及较复杂的肌能控制; 为肌能较弱的学生应提供较多协助去进行被动式运动(Passive Mobilization Exercise),以保持其肌肉及关节的活动幅度。

4.1.3

思维方面

这些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较普通学生差,因此他们在概括、类化、联想,抽象思考和应用能力方面亦较低。再者,他们的思想欠灵活性,亦欠独立性。因此,他们会按固定方法处事,对解决疑难,应付突然的变化,可能束手无策,同时亦容易盲从附和别人。对于迁移技能较弱的学生,教师宜选用实物作教具,而且尽量把训练项目融入生活流程中,多营造处境上的需要让学生去练习每一技能。

4.1.4

学习方面

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发性会较低。学习时,不易掌握繁复的概念或多重目的的学习。为提供更有效率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童的学习表现及将效能延续,我们应把学童每个发展阶段需掌握的内容,在整校、整级以至整班的活动及内容都会作有系统的安排,使每月的教学内容都会有主题,这样便能提供一个固定的「生活流程」学习,令学童在学习及运用的层面得以连贯。

4.1.5

注意力方面

他们的专注力短暂,注意范围狭窄,注意力分配困难,要他们长时间专注在一件事物上,是非常困难的。教师施教时,应先与学生保持视觉接触,确定取得学生的注意后,方可进行教学。每项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最好每一教节有多项活动交替进行,以增加其学习的趣味。教师也应多采用实物、模型、颜色鲜艳的图片或图画作教材、教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提高其学习兴趣。

4.1.6

记忆方面

他们的记忆过程缓慢和容量小,加上他们理解力弱,对要记忆的材料未能充份了解其中的意义,因此他们贮存及回忆的资料,很多时候都是断续、凌乱和不精确的。我们应尽量协助学童增强贮存技巧,把所学的技巧养成习惯,加以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4.1.7

耐力方面

他们容易在稍有挫折时便终止活动,缺乏坚持到底,克服困难的毅力。教师可通过趣味化及多样化的活动重覆学习重点,同时加以适当的奖赏作为鼓励。

4.1.8

自制方面

他们较容易受基本需要或本能所支配,欠缺全面而周详的思考,因而较易冲动,自制力较差。教师应教导学生掌握适当的感知反应,并透过类化的过程,达到自律的效果。而对于自闭症或有情绪问题的学生,教师可尽量找出其不能自制的原因,并设法安静学生的情绪,运用他们喜欢的物件来转移失控的行为,严重者,应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

4.1.9

言语方面

他们的言语发展缓慢、词汇有限、句式简单、语法结构紊乱。另外,一些学生可能亦有发音不正确等语言障碍,加上智能偏低,往往不能有效地用语言沟通。对一些语言能力较弱、专注力欠佳的学生的训练初期,教师应多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如口头和手势提示,又可示范一次有关活动、或引导学生去完成该项动作。

4.1.10

自立方面

由于他们的自立能力较弱,容易依赖别人,有些则自信心薄弱,对新的工作或情境较为害怕。故此,教师应尽量以浅入深,鼓励学生尝试一些他们能力可做到的工作,并加上正面鼓励。

4.1.11

社交方面

由于他们的活动能力所限,加上自信心不足,以至社交圈子往往较一般学生为狭窄,容易形成自卑及消极的心理和社交态度。教师和社工应尽量提供一个正面、安全的环境,鼓励他们与同龄的学生交往,建立健康的自我观念及社交技巧。

4.2

感知肌能训练的教学原则

基于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的学生普遍都有上述的学习特点,为确保他们都有充足的基本技巧或学习其他科目/主要学习范畴的先备能力,感知肌能训练可以促使学生掌握简单技巧,从而与其他科目配合学习,继而发展成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基础。所以从事感知肌能训练时,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要照顾到他们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学到和掌握有关内容和技巧。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与普通学校的学生并无分别,大家同样需要温饱、安全、成功、爱护、关怀、赞赏等。所以让学生有多些机会去体验生活,得到这些基本满足。从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因为有效的训练,不单在于教师方面,其他家庭成员的合作,社会人士的支持,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均是有效的教与学的原则,以下是一般应注意的教学原则:

 

4.2.1感知肌能训练的方法及形式要灵活及多元化,避免与日常生活脱节,以便使学生能保持学习上的兴趣及应用所学技能于日常生活中,才能使教学有更大的效益。

 

4.2.2教学的内容、份量、方法和进度都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让他们在能力上能够接受,但又要有合理的难度及要求,使他们能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循序进步。这样便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信心。

 

4.2.3课程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发展水平和学习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进行个别学习和教学。教师要制定基本上适合全班的教学计划,而当中又有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安排,好让学生可以从集体学习和生活中,懂得与人相处及分享经验之道,同时也能按自己能力学习。

 

4.2.4要让学生有愉快及有效的学习经验。这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从这个出发点,教师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知识的追求。

 

4.2.5教学活动除了是一些技能上的教授外,亦应要包括沟通能力、计算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以提供均衡的发展。

 

4.2.6让学生有多些创造、设计和实践的机会,因为日常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若能提供空间及机会加以发展,可满足他们对应用知识和技巧的需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2.7有目的及有效的复习是补救记忆力弱的良方。每次授课都可以重覆部份,但使用的形式却要多变化,使学习的连续性增强,同时以小步子形式进展。

 

4.2.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反应。正确的反应要加以赞赏和给予鼓励,而错误的便要纠正。给予学生的赞赏适宜是直接的和即时的,形式可以由小饼食发展至代用券或口头赞赏,目的是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使一些外化的鼓励因素渐次为内化,而最终目的是没有这些外化的鼓励,学生也能自发地去进行学习活动。但是,如果学生未有预期的反应,教师便需要检讨,看看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过于艰深或太浅易,还是学生仍未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上。

 

4.2.9教学要从多方面的感官入手,要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刺激」。单一方面地使用听觉或视觉上的感官教学,是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与趣和动机的。教师是要适当地运用教具,包括实物、图片、图解、模型、录影、电影、电视、电脑软件等媒体,再加上步子适合学生能力的示范,配合教师的讲解和教学的目的,以协助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和联系。

 

4.2.10

教学目的要明显和精确,学生每次所学是明确和简要的,每次教学不宜有太多的学习目标。此外,学生的注意力是容易分散的,因此,教学内容、教具和活动,不宜同时同地有太多数量或是有着五光十色的变化。

向上

 

 

4.3

感知肌能训练的教学方法 / 策略建议

由于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学生的学习困难,一般的教学法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求达到所定下的学习目标。以下有关教学法的建议,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互相兼容的,因此,教师要融会贯通地掌握不同教学法的效果而灵活地使用。

以下试列举一些有需要接受感知肌能训练学生的教学法,供教师参考:

 (1)

引导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ion)

引导式教育是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活动机能失调者而设的一个有效的教育系统。透过引导式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建立协调的整体功能,克服身体弱能所引致的消极性格发展和心理障碍。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式教育强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在学校推行引导式教育,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 由不同专业人士组成的贯通专业团队担任引导员
  • 透过有组织的生活日程和适合的环境设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及空间学习与实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 选取体能或智能相近的学生,以组别形式进行学习
  • 配合诱发技巧,如节律性意向及习作程序的运用

(详情可参考课程发展议会编订的「身体弱能学生课程指引」)


 (2)

塑模(Shaping)

塑模利用调教小步子深浅的方法,在教导能力偏低的学生时,循着逐渐减少教师的协助或提示的方向进行。学生在教师所安排的特定模式(即特别安排的环境)中接受训练,开始时的步子是很易完成的,但往后的步子难度逐渐增加,直至学生能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即已掌握了该技巧)为止。举例说,学生在接受手眼协调训练时需要把小球放进小盒中;但开始时,学生只需要把小球放进一个大盒中,当学生完成这目标后,才进入另一小步子(就是把球放进较细小的盒子中)。这样的程序重覆着,只是每次所用的盒子都较上次细小些,直至学生可以把小球放进一个小盒子中,便达到所定的目标。

当每次运用塑模时,教师都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线和学习能力,再定下每小步子的所需成功率(例如学生在5次尝试中,成功了4次便算达到目标)。最后还要进行一次评估教与学的成效,以便计划学生再进一步的训练。


 (3)

多重感觉教学

多重感觉教学法是一种广泛运用视、听、触、嗅、味等感觉器官来加强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目的是使学生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事物,从而引发探索环境的兴趣,加强学习动机、 提高专注能力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亦可引导学生运用多重感官去认识事物。例如在认识花朵时,教师可出示真实的花朵,让学生凭嗅觉、视觉和触觉去感知花朵存在的不同形态,从而加深对花朵的了解。不过,教师须留意学生在感知上的限制,或许不能在同一时期内接受太多资讯,因此教师需适量及适时地运用此教学法,避免一时给学生太多刺激,影响专注力和滋扰学习。


 (4)

分组教学

在一班学生中,学习能力是会有一定的差异。为了照顾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在编组、教学法、教材及评估方面作出调节。在学校里,学生的分组大致有三种:

a. 按能力分组---把某学科学习能力相若的学生编在一起学习。这项安排有助于教师编定程度相约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学习。


b.混合能力分组---把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和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编在一组,分组形式可按能力、兴趣及需要,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高较弱学生正面的学习动机,加强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而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可以藉着分组与同学分享自已的意见的机会,更能深入地了解所学习的概念和技能。常见的例子是把「动作配合视觉」的学习重点融入球类游戏或比赛中,让不同能力的学生亦可在同一小组中合作,完成游戏活动。


c.个别辅导---除了分组之外,教师也要为差异较大(较好或较差)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如有需要也可为某些学生设计特别的个别学习计划。

以训练一班学生手眼协调活动为例,把能力相若的学生编成一小组;教师安排他们学习视觉与肌能协调训练中的「拼砌平面镶嵌玩具」,而班中另一能力稍逊的小组则做着「用笔画线把两点联起来」的活动。在另一情况下,整班的起点可以是同步的或一齐的,例如要求学生「正确地模仿看见的姿势」,但各组可以学习不同难度的姿势,而教师因应这些不同的学习目标而安排程度相异的学习活动,让各学生能按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集中精神学习。


 (5)

从游戏中学习

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活动形式,学生可从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帮助学生巩固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视觉记忆方面,可透过二至四人一组配对相同图咭的比赛进行,学生需要记忆不同图咭的位置,并揭中相同的图咭,以揭中最多相同图咭者为胜。

 

至于参照现实环境而设计的模拟游戏,更可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和实习的机会,帮助学生更易掌握感知肌能协调技能。但教师应留意所有活动和游戏是要达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这些教学目的是需要配合整个教学计划的整体目的。


 (6)

多复习来增强效果

基于学生的学习困难,他们是需要重复学习和练习,直至他们内化所学。不过,教师宜留意下列有关的几点,以收复习的效果:

(i)每次重复练习都要有一些新内容以避免过于单调,使学生减低了学习兴趣。


(ii)要在最适当的时候进行复习,例如在刚完成了一个学习程序时。


(iii)每次的复习所针对的学习重点不宜过多,理想的是能专注在一个目标上。


(iv)复习的方式要新颖和有变化,要能维持学习兴趣。


(v)留意复习的次数和每次的时间要合适,要能做到学生不会厌倦。

以教导学生掌握了「持羹进食技巧」为例,下列例子是显示出如何将延续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流程之中:

  • 在早餐进食麦片、通心粉、粥品等半流质食物时,自行或协助下「持羹进食」
  • 在午餐进食米饭、免治肉酱、杂菜及肉汁等糊状食物及小块猪排、鸡柳、香肠等食物时,自行或协助下「持羹进食」
  • 下午茶点时,利用茶羹自行或协助下调朱古力饮品、奶或稀麦片进饮
  • 晚餐时自行或协助下持羹进食饭、肉酱及小块肉食等

透过习惯性及特定目标的训练,学生能在整天的流程中不同的时段及环节练习所学的技巧、实践在生活中学习的目标。教师亦可依每次练习的实际情况而酌情改变内容,提供最切合需要的训练。

向上

 

4.4

感知肌能训练的学习和知识能力的培养

本纲要内感知肌能训练四个大范畴所建议的学习内容是需要教师有一个较宏观的掌握,使这些内容除连结成一个整体外,亦可以顿察到他们互相联系着的关系。我们不能独立处理单一个范畴的学习内容,而忽略其他相关的范畴。例如,我们可以把「感知训练」和「肌能活动训练」两范畴的概念和技能配合,就与「感知能力和肌能活动的配合」范畴里的概念极有关系。再者,「与空间关系有关的认知概念」范畴的学习是需要利用感知和肌能训练中的分辨、分类、配对等概念和技能的。可见这四个学习范畴的相亘关系是很密切的。

 

学习感知肌能训练技能的最主要目的有下列三点:

  • 协助学生发展及发挥感官功能,加强学生的专注能力
  • 设计活动,促进学生的大肌肉和精细肌肉活动能力作为学习其他科目如自理、社适、沟通等的基础
  • 培养学生运用感知肌能去探索环境的兴趣,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以应付日常生活所需

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移到实际的环境往往是有困难的,解决方法是透过运用不同范畴内的概念;设计一些综合运用感知肌能训练的知识和技能的课业/活动,再安排适当的学习情境,设计单元教学是一个有效的课程组织方法。学习情景,包括处境式、主题式和相互作用式,可以是教师摸拟的、真实的,也可以是想像的。提供一个学习情境的目的在于所引发出的思考实践过程,而透过课业/活动,让学生熟习沟通能力、学习技巧、计算技能、思考能力等,多种基本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技巧。

由于学生能力、学习条件和需要的差异很大,教师可按学生能力,运用目标为本课程设计的形式,把教材调适,并设计不同难度的课业或练习,以配合学生不同的需要。在一班学生里,可能有各种程度的学习能力,教师可采用不同方法来设计课业和练习,以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本学习纲要附有课业设计示例供教师参考)

向上

 

4.5

教学资源

如果教师留心周围环境与感知肌能训练学习内容的关系,到处都是感知肌能训练的教学资源。感知肌能训练技能是日常独立生活必需的。有关的学习材料,可以算是无处不在的。但在众多的资源中,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一项,因为他们才可因应学生需要,特别地购置、设计、制造教具,或在环境中取材。

除教师本身外,校内的员工和学生们也是学习资源,例如在学习空间关系和位置时,可利用排队解释各人的位置。校园本身和周围环境与事物亦是资源的仓库,可提供学生很多学习的机会,例如往返学校所经途径、建筑物的形状、可以认识形状、大小或比较长短。

在学校环境里,可用的资源可包括下列几种:

(1)坊间的课本或教材套

(2)有关感知肌能训练及感觉统合的参考书籍

(3)电脑光碟

(4)互联网/内联网

(5)进食、书写、等用具

(6)可用作探讨和进行某些感知肌能训练活动和概念的特备教具

(7)大图画和模型等

(8)游戏用具和玩具

其他很多物品,例如报纸、杂志、宣传单张、包装封套、地图、图则、时间表和弃置的家具等,由于这些物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都可以是很有效的教学材料。

(详情请参阅附件七附件八)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