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感知肌能训练(特殊教育需要)学习纲要 - 第六章 - 总结

 

6.1 导言

6.2 感知肌能训练与主要学习范畴的关系

6.3 感知肌能训练学习纲要概览

6.4 感知肌能训练的跟进工作

 

6.1

导言

本课程纲要的内容是根据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编订的。感知肌能训练课程是其他主要学习范畴的核心课程,用以支援主要学习范畴的学习。本课程内容包括「感知训练」、「肌能训练」、「感知和肌能活动的配合」、「与空间关系有关的认知概念」四个学习范畴。教师可透过安排适当的环境,刺激及协助学生发挥感官的功能。教师更可运用特别设计的活动,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肌能活动能力,作为学习其他技能的基础。

 

肌能较弱、肢体伤残或因智能受损而没有充份活动的学生,应加强肌能训练,以维持学生的能力与健康。如有部份或全部关节未能活动自如的学生,可尝试采用被动式运动(Passive Mobilization Exercise)以维持学生关节的活动能力。但是,教师在进行这种活动前,必须谘询物理治疗师方可施行。

 

一般学生可按其能力发展,进行感知训练、大肌肉训练、精细肌肉训练、手眼协调训练等。大肌肉训练是指姿势及动作的发展训练,如头部控制、翻身、坐、站立、步行、位置转移等训练。上述训练最好安排在流程或随机训练,效果更佳。

 

精细肌肉训练的发展顺序由单手至双手,其中也包括手眼协调训练。训练活动宜具功能性,能力高的学生可进行认知概念及工作技巧训练,亦可作为职前训练的基础。

向上

 

6.2

感知肌能训练与主要学习范畴的关系

感知肌能训练与学习其他科目/主要学习范畴是息息相关的(附件六),也是学习其他科目/主要学习范畴的先备条件。在学校里,学生需要有基本的活动能力,作出不同的手眼协调,正确地握着笔杆写字;学生也需要在美劳或于其他主要学习范畴的课堂活动中,安全地使用各种工具(如剪刀、刀等);在体育课堂上,学生能参与各类体育活动,甚至参加竞赛项目。在认知概念和空间概念的学习中,分类、配对、辨别、比较长短、大小、高矮、多少等概念也是数学教育的学习基本概念。

 

感知肌能训练也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的感知肌能训练是从控制及运用感官的技巧开始。如能配合每日的生活流程,则学习时更能自然和有效。例如,早晨时分,听到闹钟响,用手按闹钟;刷牙和梳头时,注视镜中的影像,移动头部时,视线仍集中镜中自己的影像,目标不变;穿衣时要先感觉到当日的天气是冷还是热,选择合适的衣服穿着;掌握了精细肌肉运用和手眼协调的技巧后,可以正确地使用食具,例如用筷子来进食;看书籍或杂志时,翻揭书页是需要手眼协调;看电视时,也需要感知肌能的配合来使用遥控器;在街上,无论是步行、乘车或购物,也是需要运用大肌肉活动,例如跑步、步行或上落楼梯等动作。

向上

 

6.3

感知肌能训练学习纲要概览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而设计的课程中,感知肌能训练已成了-较独特的学习元素。最初设计时,目标只是在弱智学生学校方面,其后因其他类别的弱能学生亦有此需要,而扩展至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而设计的课程。

 

感知肌能训练是包括以下三部份,即「学习纲要」、「学习课业及评估示例」及「评估表」。至今「感知肌能训练学习纲要」和「学习课业及评估示例」已初步编写完成。「学习纲要」中的第三章「学习内容」和第四章「课程策略」明显地着重其实用性和极度细分的循序渐进模式。第五章只是简介学生的进度评估的重要性,而详尽的评估表和评估方法便留待本委员会日后跟进。

 

总括来说,在学校内进行感知肌能训练虽然是以班级形式授课,但学生的个别学习差异很大,因此在制订训练计划时,不能固定某级别的授课内容。训练计划应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身体条件等差异而作出调整与修改,本纲要提供的内容可作为最佳的参考资料。事实每个学童需要的训练内容都不同,而训练的场地可以是课室内,操场上或在多感官室(multi-sensory room)内。训练计划和场地应该是因人而异,目的只是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感知肌能训练课程。

向上

 

6.4

感知肌能训练的跟进工作

在香港的特殊学校中,多感官室的设立至今仍在发展阶段。多感官室是一个充满感官刺激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表达意愿、与人建立关系和学习操控环境的技巧。室内融和着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初步感观刺激,教师可因应学生需要选用不同的器材,以达至下列目标:

  • 在柔和舒适的环境中使学生身心松弛
  • 藉着有趣的器材,提高学生的感官专注力
  • 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下,促进学生与别人的沟通能力
  • 在易于操控的环境中,鼓励学生运用感知肌能去理解和探索身边事物
  • 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体现自己的选择和喜好

多感官室是一个易于操控的感官环境,方便教师因应学生需要而营造出不同的感官效果。如应用在感知肌能训练上,不但可提供初步的感官刺激,还可促进学生的感知反应,增强学生的知觉集中能力。若配合适当的活动,更可帮助学生掌握感知肌能协调的技巧和学习与空间概念有关的认知概念。

 

感知肌能未来的跟进工作繁多。随着近期整体课程发展的趋势,本委员会除了会继续讨论在感知肌能训练如何落实培养一般性的处事处人的能力(generic competency)、进行试教、设计评估系统及增值指标外,亦会因应资讯科技的发展,让学校可以透过互联网交换教学资料,也有计划录制教学光碟(CD-ROM)给予教师参考和学生使用。编订有效的评估方法亦是作为日后发展感知肌能训练的指标,将来制订的评估系统可望更有说服力,至于有特殊用途的教具和器材的设计和制造,将是随着应做的工作。

向上

1 有关活动可参考曹莉莉、洗权峰 (1999)「多感官室的应用:教导严重弱智学生」明爱赛马会乐仁学校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