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2019年9月13日
本期焦点
|
优化中学文凭考试通识教育科的建议
冯瑞兴校长
中华圣洁会灵风中学
教育局于2017年11月成立「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从宏观角度整体检视四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及评估设计、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学习时间等范畴,藉以减轻学生在四科核心科目的学习份量和压力,实在是回应学界关注的恰当行动。学友社在2019年1月以问卷访问约二千名应届文凭试考生,逾二百人自评其压力达十分的最高分数 (注1),正好说明了我们需要留意「专责小组」所提出的建议能否有效纾缓学生的学生压力,以及各核心科目的课程和考核内容,是否如舆论所言需要适量调整,并且与考评局互相配合,从而真正发挥减量和减压的功效 (注2)。按2019年6月下旬「专责小组」所发表的谘询文件,乐见中文、英文、数学科均可能精简学习范围,例如数学科课程将必修部分划分为基础课题及非基础课题,让不同能力与有升学需要的考生各取所需;而中文及英文科则建议减少考试卷数,让学生腾出较多时间选修其他科目,以提升学习效益。我认为以上各项都是值得学界仔细考虑的建议。
另一方面,从文凭试的科目考卷结构而言,不难发现考生在不少科目除了应付笔试考核外,还要提交校本评核课业以满足评核要求。以四个核心科目为例,只有数学科不设校本评核,而多科选修科(例如物理、化学、资讯与通讯科技),亦有不同形式和要求的校本评核安排。师生为了取得满意成绩,都会付出大量时间和心力将其完成。对于一些能力稍逊及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而言,若所选修的科目有校本评核要求,则他们可能需要处理五至六份校本评核课业,无疑是非常吃力的负担,同时又没有充足时间温习课程内容以应付考试,结果就是在文凭试考获二至四级成绩的机会也变得渺茫。就着学生为完成校外评核课业而疲于奔命,可是学习成果又未必理想的弊病,我认为学界很有必要正视;而「专责小组」在谘询文件内就通识教育科的「独立专题探究」所提出的改善建议,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解决方案。
高中通识教育科自2009年推行以来,社会各界对其教学和评核方式,以及用作校本评核课业的「独立专题探究」都曾经提出不少宝贵意见。经过了短期及中期阶段的检讨,课程及评估内容进行了更新、修订和优化。独立专题探究的价值不容置疑,让学生在其高中阶段尝试循序渐进完成一份具水平的「独立专题探究」,可以让学生学懂设计一个具争议性、探究性及可行性的题目,也要掌握文献搜集、回顾和要领,如同大专院校的专题研究般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说明。但在实行十二年普及基础教育的政策下,部分学生难免在应付传统学术科目方面感到吃力,那么作为核心科目的通识教育科,若可让学生按其能力及学习需要而选择是否进行「独立专题探究」,减轻考试压力之余,同时可腾出时间于所修读的学科全力以赴,为应试作更充足的准备以争取佳绩,增加升读大专院校的机会。至于教师同样可善用释放出来的空间,为不同学习需要的学生提供更适切的指导和协助。
我从事中学教育三十多年,其中十年担任教务主任,廿年担任校长,所服务的学校以母语为教学语言,获派组别一至三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因此在照顾学生学习多样性方面有颇多实践经验,经常获邀分享校本经验。此外,我身兼大埔区学校联络委员会主席,常与津中议会、香港中学校长会及各地区校长会执委、通识教育科前线教师互动交流;亦曾担任通识教育科课程委员会及其他多个课程发展议会属下委员会委员,在文凭试短期及中期检讨阶段提出多项优化课程的建议。相信以我在教育界服务的经验,让学生决定是否进行「独立专题探究」,应较裁减六大单元的课程内容,容易获得业界及学生赞同。谨此盼望各方都积极考虑,共同促通识教育科进一步发展。
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