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资料库] 第二章: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内容与模式

 

资优教育课程目标及内涵

  • 教育统筹委员会为香港的整体教育订定的目标是让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并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
  • 设计资优教育课程是在资优学生达到以上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资优学生的类别和特殊需要作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无论在学习活动、程度及环境的设计等各方面都作出适当的配合,协助资优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态度各方面达到下列资优教育目标:
    • 发展高层次思维
    • 发挥创造力
    • 训练独立研究能力
    • 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 发挥特殊、优异的潜能
    • 建立自我肯定的信念
    •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发挥团队精神
    • 培养健全的人格
    • 乐于服务人群

    理想的资优教育应以全面、均衡地促进资优学生的全人发展为目标。

  • 资优教育课程(包括正规及非正规课程),是学校为资优学生安排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校内或校外学习活动和经验。
  • 自实施普及教育以来,学校编订课程主要是依据教育局建议的核心课程。这些核心课程通常只能照顾一般学生的能力和需要,未必能满足资优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的资优课程,是以普通班课程为基础,再因应资优学生的特质作出修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 基本上资优学生和普通学生同多于异,所以普通课程也适用于资优学生,但在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上略有不同;学校要因应资优学生的特殊能力、特质和需要修订课程内容及调整学与教的方法,例如浚深、充实和浓缩内容及提高学与教的果效和效率。
  • 为了要满足资优学生的不同特质和学习需要,资优教育的课程应涵盖以下几方面:
    1. 学习的内容
      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应有质变或调整,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作更深入、更广泛的钻研。
    2. 学习历程
      学习的过程需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自主的空间和开放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多作扩散式思考,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容许他们有个别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学习活动尽可能设计成引导性的发现学习,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从而形成概念、原理或原则等,着重发展他们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3. 学习成果
      学习的成果不应只限于资料搜集,还应包括讯息的转换,把搜集所得的资料加以分析、重整、再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并鼓励学生自我评鉴。

资优教育的对象

  • 资优教育的信念,是每个学生均有不同的潜能和特质,若得到适切的发掘和培育,将较有机会展现卓越的能力。
  • 普及资优教育的课程及推行方法,使所有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资优学生)受惠,并提高普及教育的质素。
  • 因此,资优教育的对象并不限于资优学生。根据教育署在二零零零年拟定的资优教育的三层推行模式〔参考香港资优教育政策文件〕,层次不同,服务对象亦有所不同:

资优教育的对象与三层推行模式的关系

 这是一幅图像说明香港资优教育所采用的三层架构模式

 

第一层:
A: 在正规课堂为所有学生而设的课程内加入资优教育的三大元素,即高层次思维技巧、创造力和个人及社交能力。
B: 增润及延伸所有科目课程内容,并在正规课堂按学生的特质实施分组教学,从而照顾各组学生的不同需要。

第二层:
C: 以抽离方式在正规课堂以外进行一般增润课程,使能力相若的学生一起接受有系统旳训练。
D: 以抽离方式在正规课堂以外进行专门课程(例如数学、美术等),在特定范畴有较突出表现的学生接受有系统的训练。

第一及第二层均属校本支援服务,学校可透过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计划,照顾在校内某方面表现或成就较突出的学生,并营造有利培育人才的学习环境。

推行层次对象辨别方法
第一层A(1 A)所有学生毋须辨别
第一层B(1 B)在某学科或特定范畴表现较突出的学生- 校内成绩 / 考试
- 目标为本评估
- 香港学科测验
- 教师/ 家长观察量表
第二层C(2 C)- 学业成绩优异:如在校内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或在全港性中、英、数学科测验成绩优异的学生
- 特殊才能优异:如在创造力、领导才能或某领域 (不限于学科) 有卓越表现或成就的学生
- 智能优异学生
- 校内成绩 / 考试
- 目标为本评估
- 香港学科测验
- 教师 / 家长观察量表
- 校内和校外颁发的杰出表现奖项
- 学生作品
- 越级测试
第二层D(2 D)- 某专门范畴内的学科成绩(如:数、理)在全港性的学科测验或在校内成绩优异的学生
- 在校内或校外表现出与某专门范畴有关的卓越能力和浓厚兴趣
辨别方法与第二层C大致相同,但以该专门范畴内的卓越表现为重点。
第三层E(3 E)特别资优而校内资源未能满足其学习需要的学生由教师根据教育局所订定的准则(例如在某方面具有杰出特质/表现/ 能力)提名,再经专家小组选拔。
  • 学校因应资源及学生特质订定课程类别、教学形式(如分组教学或抽离式培训)及学生人数等安排。
  • 关于学生对象与三层架构的教育支援措施,请参考附表

 

资优学生的特质及学习需要

资优学生的特质

  • 教师应留意及了解具学科潜质的学生的表现与特质,设计切合他们需要的课程。
    [不同范畴资优表现的例子]
    学业资优
    • 一般而言,这些学生在幼年的发展已超出同龄儿童。
    • 记忆力强。
    • 具高度的集中能力高智能学生的其他范畴(如体能,社交能力)未必有过人之处,所以可能与其智能有不太协调的现象。
    • 部分兼具领导才能

    语文
    • 语感较一般学生强
    • 喜爱阅读
    • 阅读理解能力强
    • 作品具想像力、用词独特、句子结构别出新裁
    • 富幽默感
    • 作品生动,并能勾划出人物的个性

    艺术
    • 具优良的视觉记忆
    • 好奇心强
    • 想像力丰富
    • 对周围环境及人与事反应敏锐
    • 富原创力
    • 专注力强
    • 喜欢从事有创意的活动
    • 追求新事物

    科学
    • 容易掌握抽象概念及其中的互动关系
    • 擅长精细操作、具良好的手眼协调能力
    • 对感兴趣的事物抱持锲而不舍的态度
    • 喜欢寻根究底、探索事物的成因及解释背后的原理
    • 不容易因尝试失败而灰心
    • 对与科学有关的书籍及事物有浓厚的兴趣
    • 爱好收集
    • 具中上数学能力
    • 智能较高
    • 记忆力强
    • 专注力强

    数学
    • 学习进度比一般学生快
    • 对数学的领悟力高
    • 对数字及符号感兴趣
    • 喜欢抽象思维
    • 容易掌握数学概念
    • 对背诵或操练式的学习方法感到乏味
    • 能够找出解难的捷径
    • 能以弹性和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难题

 

有关资优学生特质的其他参考资料

  • 参考附录二:资优学生的特质及相关网址
  • 个别资优学生的特质需要在教师更适当的引导下,才能正面发挥其潜能。

    引导不同特质的学生之建议

    学生特质建议引导方法

    学生(甲)

    • 智能卓越
    • 领悟力强
    • 精力充沛
    • 上课常觉沉闷,经常作白日梦,偶而还会捣乱
    • 成绩与能力不相符

     

    • 多给予称许及鼓励
    • 为该学生设计适合他的能力及兴趣的课业
    • 安排具挑战性的活动使该学生上课时更投入
    • 与学生共同订定适切的学习目标

    学生(乙)

    • 高能力或资优
    • 认知方面的发展卓越,但情绪或体能发展则一般,与认知发展有差距
    • 感觉到自己与同侪不同,可能渴望被接纳,也可能故意不显露自己的能力,以免突出自己
    • 情绪较为敏感及容易激动
    • 倾向完美主义或有执着的个性

     

     

    • 协助学生认识及接纳自我,并建立正面的自我观
    • 提供家长辅导,使家长与学生一同订立合理的期望
    • 协助建立社交支持网络,如安排要好的学生同坐或同组
    • 建议学生参加适合他的兴趣与强项的课外活动
    • 为该学生提供一些社交技巧训练
    • 有需要时请校内辅导人员协助学生

     

    学生(丙)

    • 创意无限
    • 十分好奇,对四周环境极感兴趣
    • 喜欢做「另类」活动,如不爱做有「标准」答案的课业;不守课堂规则;时常想到与众不同的答案
    • 问题多多,常寻根究底,影响课堂进度
    • 富幽默感

     

    • 采用更多的开放式提问及教学技巧
    • 提供可发挥学生创意的课业
    • 与学生个别讨论「规则」背后的理据及精神,和违规的后果,使学生明白社会规则(如泊车条例,不同的法例等)的价值
    • 为学生安排课后延伸活动,使他能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同时亦不影响一般课堂的进度
    • 赞许学生适时的幽默表现

 

配合资优学生需要的策略

  • 为资优学生调整课程的建议:
    • 资优学生有其特质和学习上的需要,教师应就其需要去调整基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教材和教学法。

    这幅图像举例说明如何配合学业资优学生特质进行课程调适 

    [按上图会开启较大的图像 (pdf 文件)]

  • 配合资优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意需要的策略举隅
    • 适合资优学生的课程,必须知识、情意及技能/行为并重。策略多不胜数,部分策略可参考附图。

      这幅图像举例说明配合资优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意需要的策略

      [按上图会开启较大的图像 (pdf文件)]

  • 适合资优学生多元才能发展的策略举隅
    • 资优概念趋向多元化,课程亦须注重多元智能,请参考附图的策略。

      这幅图像举例说明适合资优学生多元才能发展的策略

      [按上图会开启较大的图像 (pdf文件)]

 

课程设计原则与模式

设计原则

  • 课程设计(包括决定课程的教材、教法和教具)要因应所有学生的特质和需要,以达到培育学生的思维、情意和其他技巧发展的目标[请参考资优学生的特质及学习需要]。此外,亦应善用校内、外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学习机会[请参考第五章]。
  • 资优教育课程的推展,可参考香港资优教育的三层推行模式,例如:可在普通班先作课程增润及采用切合资优学生特质的教学方式,进而安排抽离式的一般或专门课程,以满足此类学生的学习需要。
  • 资优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学与教策略 [请参考「学与教策略及学习过程」]、评估与评鉴方法[请参考第五章]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见附图)。

    这幅图像说明校本资优课程的设计架构
    校本资优课程的设计架构

 

课程目标

  • 资优课程首先应包括公认的课程目标 [请参考2.1节]。
  • 课程目标有以下两方面考虑:
    • 资优学生的部分学习需要与一般学生相同,因此,课程应包括这些共通部分。
    • 资优教育课程应包含一些能满足资优学生特殊学习需要的内容。

 

内容

  • 首先要按学生特质、能力及需要决定课程的范畴、深度、广度和学与教的进度。
  • 内容取决于以下准则:
    • 课题的重要性
    • 课题对资优学生而言是否具挑战性
    • 课题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是否紧密
    • 课题的趣味性
    • 施教者对课题的知识的熟悉程度
  • 适合资优学生的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 课程设计者在有效地为资优学生设计课程前,必须先了解普通课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标准。
    • 其后,设计者再按资优学生的特质和能力,为他们订定一套合适的课程。
    • 课程的次序编排(sequence)及涵盖范围(scope)需配合学生的特质与需要。

 

学与教策略及学习过程

  • 资优课程应以培育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技巧、创造力、个人及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明辨(批判)性思考能力等重要能力为目标。故此在设计课程时,应留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培育这些能力。
  • 课程亦应注重学生能否把知识转移及应用到其他范畴上。
  • 有效的学与教策略包括:
    • 营造给予支持的学习气氛
    • 多用互动的学与教策略,例如不同形式的分组讨论(按能力或混合能力分组)
    • 以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
    •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 容许学生有更大弹性和更多选择
    • 鼓励明辨(批判)性思考
    • 鼓励学生提问及独立思考
    • 培养学生自发性学习能力
    • 采用鼓励创意思维的教学法
    • 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 多容许个别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取向学习
    • 有效采用促进学习的多元评估方式
  • 课题及策略必须知识、情意、技能并重。 [参考资优学生的特质及学习需要]
  • 注重多元智能 [参考图2.3]
    课程不应专注于某一、两种智能的培育。
  • 透过探讨某一议题(issues)或主题(themes),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融会贯通各科学习所吸收的知识。

 

善用活动及资源

  • 理想的课程应包括个别、全班及小组等各类活动。
  • 活动内容不应受教科书所限。
  • 应采用多元化的资源。
  • 活动及资源的安排应取决于学生的需要、能力和教学目标。

 

学习成效评估

  • 学习成果既是课程的产品,也可作为评估教学成效的工具,因此有其重要性。
  • 在决定学生的习作及学习成果时,课程设计者应考虑以下因素:
    • 所有资优学生是否都需要制作划一的习作?
    • 用独立抑或小组形式制作学习成果?
    • 由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课题抑或由学生自由选题?
    • 给予学生多少节课堂或课外时间制作学习成果?
    • 该学生能够从制作学习成果中,汲取什么新知识与技能?
  • 可用多元评估方式,包括适当的回馈及持续性的评估、学生自评及同侪互评,以促进学习及评估学习效果。评估模式要具弹性,并须与资优学生的能力相配合,以照顾他们的独特需要。 [详情可参考本指引第五章]

 

课程设计模式

课程类型可分为加速和充实两大类:

 

甲、 充实课程

充实课程可有以下类型:

  1. 内容导向:如加深和扩充学习内容。
  2. 过程导向:加强各种能力及学习策略的训练。
  3. 成果导向:如情意教育及职业辅导。
  4. 加深制:深入探讨某主题。
  5. 独立式:如夏令营、周末营(weekend camp)等等。

充实课程模式较多,其中以 Renzulli(1985)的三合充实课程 (Enrichment Triad Model) 模式,最为人熟悉并广泛采用。香港资优教育的三层架构模式,亦参考了该课程模式而设计。此外,Betts (1985) 的自主学习课程模式 (Autonomous Learner Model) 与课改提倡「学会学习」的理念吻合,课程内容亦能配合香港的情况,很有参考价值。

 

乙、 加速课程

加速课程可采用的形式如下:

  1. 提早学习
  2. 跳级
  3. 只加速某一科
  4. 缩短课程年限
  5. 提早完成课程(如大学提早录取资优学生计划及为资优学生而设的网上课程)


充实、加速、浓缩及个别教育计划不应分割处理,这些教育计划应视为一套照顾资优学生的完整课程理念。

 

课程内容及学与教策略

资优教育三大元素

根据前教育署于二零零零年所制定的香港资优教育政策,推动资优教育的其中一环,是在课程中加入资优教育的三大元素,即高层次思维技巧、创造力和个人及社交能力,有关课程的内容如下:

高层次思维技巧

  • 高层次思维技巧是指利用一些通过练习可以学到的思考技能,组织成一些有系统的思考策略,藉此处理刚接收到的资料及存在记忆中的已有知识,而在选取技巧及组织策略时,会不时反思整个思考过程,以达到监控及评估整个思考过程的目的。
  • 根据Bloom's Taxonomy (1956),下列六项思考技能,有助高层次思维的发展:
    1. 知识:
      1. 把资料储存在长期记忆系统中,以备有需要时使用
      2. 搜集资料以便整理
    2. 理解:理解已知资料 (包括阅读资料、辨别已知资料、注意资料来源等 )
    3. 应用:应用已知资料 (如何应用已知资料?如何筛选?如何集中焦点?)
    4. 分析:分析已知资料,检视内容细节及彼此关系
    5. 综合:将资料相关部分组织起来
    6. 评估:就某些意见是否合理及这些意见的质量作出评价

 

  • 其他有助高层次思维发展的技能包括:
    1. 比较:比较资料,洞察其中的异同
    2. 分类:把资料分类
    3. 衍生:转化资料,灵活运用于其他领域

      [中、小学课程中常用的思考技能示例]

    科目例子举隅思考技能

     中文

    搜集某作家的资料搜集鲁迅的资料知识(搜集资料)
    整理某作家着作的资料整理鲁迅作品的资料应用/综合
    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比较人物性格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较
    分析不同的文章体裁分析论说文的体裁特色分析
    比较不同的文章体裁比较绝诗、律诗的形式比较
    将不同文章归类试指出曾学习过的记叙文分类
    评鉴某小说人物评鉴黄药师这个小说人物评估
    总结全篇主旨总结《大明湖》一文的主旨综合

     历史

    搜集有关某历史人物的资料搜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知识(搜集资料)
    整理有关某历史人物的资料整理有关拿破伦的资料应用/综合
    分析某历史人物的成/败原因分析刘邦成功但项羽失败的原因分析
    分析朝代兴衰原因分析秦速亡的原因分析
    比较朝代制度比较汉、唐两朝的考试制度比较
    比较不同变法的内容比较范仲淹和王安石所倡导的变法比较
    评鉴某历史人物评论希特拉评估
    比较两国外交策略比较中、日外交策略比较
    指出一个成功人物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所学历史知识,指出一名成功人物必须具备的条件衍生
    指出导致一个朝代衰亡的原因就所学历史知识,指出导致一个朝代衰亡的原因衍生

     社会

    搜集某类新闻报道搜集有关禽流感的报道知识/搜集资料
    分析某政党的言论分析民主党对某政策的看法分析
    评鉴某新闻报道的可信性评鉴某周刊报道的可信性分析/评估
    讨论某种价值观讨论赌波合法化问题分析/评估

     科学教育及小学常识科

    搜集某类生物的资料搜集有关鲸鱼的资料知识/搜集资料
    整理某类生物的资料整理有关熊猫的资料应用/综合
    分析及评估基因改造带来的影响分析基因改造食物带来的影响分析/评估
    评估复制生物的利弊评估复制人的利弊分析/评估
    将生物分类分辨卵生与胎生生物分类
    解决一些科学问题防止霉菌滋生的方法应用/分析

     数学

    为一些数学概念分辨何者为质数分类
    分类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轴对称的概念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衍生
    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何只用直线将一个四方形分为面积相等的四块应用/分析

     英文

    i) Poem appreciation
    Draw a picture of a given poem, in order to strengthen students' ability in comprehension.
    i) Poem appreciation
    Draw a picture of some scenes in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s "A Psalm of Life" during the poem appreciation process.
    i) 理解 衍生
    ii) A Detective Game
    Students are given some clues of a crime (e.g. murder). Then they have to analyse the clues to find out who the murderer is in their groups.
    ii) A Detective Game
    Students are given some clues of the story "The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 and try to work out the murderer(s) in groups, followed by group presentation in front of the class
    .
    ii) 理解 分析 综合


思考策略

  • 思考策略是指有计划地、有系统地使用一些思维技巧去进行有建设性的思考。
    例如:
  1. 决策策略
    • 认定目标
    • 确认可行的选择方案
    • 分析选择方案的特性
    • 将选择方案排序
    • 选择最佳方案
  2. 解难策略
    • 认定问题
    • 理解问题
    • 设计解决方案
    • 实施订定的方案
    • 评估实施方案的成效
  3. 概念建构
    • 确认例子
    • 找出共通特征
    • 将特征归类
    • 辨别更多的例子及非例子
    • 改进概念的特征

思考的监控 -- 后设认知

  • 后设认知简单而言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历程
  • 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历程作出自我监察、计划及调整,暸解自己为什么套用某些思维技巧或选择某个思考策略,从而取决最理想的行动,以达成工作或学习目标。
  • 后设认知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于:
    • 知道自己了解甚么,不了解甚么
    • 评鉴自己所做的决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
    • 反省自己的思考作用与成效
    • 从而稳健地掌握该思考方式,努力完成工作

    高层次思维教学策略例子

 

科目举例教学策略课堂实录建议处理方法/备注
中文阅读课文自拟问题-要求学生就文章内容提问 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有些学生会提出一些「事实」性的问题,有些提问则属于「理念」性教师应采取开放的态度,鼓励并接纳学生拟定不同类型的问题。
地理香港人爱到哪里旅游运用「决策方阵」策略来决定旅游的地点 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利用「决策方阵」决定后,学生会问:每个抉择条件同等重要吗?每个抉择条件并不相同,学生可自行讨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
家政食物的不同种类学生用「脑激荡法」说出不同的食物,再加以分类可训练学生的流畅力和分类能力大部分的学生将食物分为「五谷」,「饮品」,但个别具创意(独创力)的学生会按「派对食物」、「纤体食物」、「妈妈要我吃的食物」等分类。分类不一定与学科中惯用的方法完全相同,重要的是学生能说出分类的理据和原则,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历史「罗马」的盛衰学生用「六何法」提出有关罗马的问题训练学生发问及思考的多种方法学生会问:我已经懂得课文内容了,为甚么还要提问呢?教师除反问学生课文内容,以刺激他们思考外,可以问一些课文以外但与课文有关的问题,例如:「罗马走向衰落的情况与今日世界上哪些城市的情况相似呢?」
中史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从「中立、感性、负面、乐观、创新及明辨(批判)」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训练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当大多数学生都一面倒地选择用某一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时,应怎样处理?这时便要从「多角度思考」出发了。当大部分学生负面批评历史人物时,就要问:「还有其他角度吗?」
EnglishStudents presented their work to the rest of the class who were asked to give feedbackThe rest of the class followed the "PMI" method when giving feedback (Plus, Minus, Interesting) To enhanc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Students asked: "What can we do with the interesting point(s)?"Teacher could respond as follows: "Write them down in your book. One day, you may find that these points may help you solve some problem."

 


创造力

  • 创造力是指
    • 扩展已掌握的技能,并应用在新的环境中
    • 以创新策略面对问题
    • 为没有明显解决方法的问题不断寻找答案
    • 在已有的说法或资料基础上加以发挥
    • 尝试以不同的答案去解答问题
  • 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是一种能力,通常包含敏觉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精进力等扩散性思维的几种基本能力,评量者可透过测验工具或观察评估这些能力,而创意思维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能力,藉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1. 敏觉力(sensitivity):
      是指一个人敏于察觉事物,具有发现缺漏、改变、有待处理、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或事物的敏感度,例如学生能够很快便发现教师在作业上出了哪些改动,又或很快便能找出问题的重心。
    2. 流畅力(fluency):
      是指能想出很多点子,反应敏捷,新观念不断涌现的能力,文思泉涌、口若悬河、行动敏捷等即流畅力的表现。
    3. 变通力(flexibility):
      是指一种改变思考方式、扩大思考类别、突破思考限制的能力。从不同的观点进行不同的分类或思考,并有方法改变观念、事物及习惯即变通力的表现,亦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 独创力(originality):
      是指一种答案不同凡响、想法新颖的能力。做出别人意想不到或与众不同的事情即独创力的表现。
    5. 精进力(elaboration):
      是一种补充概念,能在原构想或基本观念的基础上发挥新观念,增加有趣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的能力,亦即是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的能力。
  • 创意思维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下列方法,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1.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
    2. 创意思维的讨论技巧
    3. 心智图法(mind map)
    4. 逆向思考法
    5. 属性列举法(attribute listing technique)
    6. 奔驰法(SCAMPER)
    7. 目录法(又称强制关联法)
    8. 创造性问题解决法(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简称CPS)


个人及社交能力

  • 个人及社交能力是指学生的个人及群性发展(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能力,其中包括:
    1. 学生对自己的态度,例如自我概念;
    2. 学生对别人的态度,例如与同侪、父母及长辈相处等;
    3. 学生的信念、价值观及对社会的关心。

     

  • 一般人皆误以为资优学生对个人及社交能力的教育需求较一般学生为低,事实却不然。学者Davis & Rimm (1997)及Silverman (1993)皆指出表现愈超卓的资优学生,他们在情绪及人际关系愈容易出现适应上的困难,所以个人及社交能力的培育对他们尤为重要。
  • 要为资优学生设计及推行个人及社交能力培育课程,必须先暸解资优学生对个人及社交能力的教育需求。
  • 资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智较同龄朋辈早熟,但他们的情绪及体能发展可能与他们的智能发展并不相称,因而他们所面对的困扰可能有别于普通学生。
  • 在学校培育资优学生的个人及社交能力时要注意的事项:
    • 学校整体环境及风气的配合;
    • 须因应学生旳情况适当地处理辅导工作,可透过全班式、小组形式或抽离式活动进行;
    • 资优学生辅导人员不应局限于辅导主任或学校社工,更须包括教师的参与,其中班主任的角色更为重要,因为他们与学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是协助学生面对不同成长困扰的最佳人选。当各教师为资优学生设计个人及社化教学计划时,辅导主任及学校社工可参与设计过程,发挥全校参与(whole-school approach)的精神。
    • 课程内容包括一般学生的共同课程及针对资优学生的情意特质而设计的课程,例如:认识自己的专长、接受自己是资优学生、为自己订立合理的期望及如何面对失败或挫折等。
    • 学校可以有系统地计划个人及社交能力培育课程,为资优学生订立全年主题 (central theme),然后围绕主题发展。例如全年主题为情绪管理,教学内容可围绕:(1) 与众不同,如何自处;(2) 面对失败;(3) 自我期望;(4) 他人对自己的期望;(5) 减压技巧;(6) 身心松弛技巧;(7) 解决问题技巧及 (8) 处理冲突等。另外可以用螺旋模式,就同一主题,内容由浅入深,重覆学习,例如:可以按学生的成长历程、特质及需要而设计增加深度和广度的「认识自己」课程。
    • 弹性及灵活地处理个人及社交能力培育课程内容,教师可因应资优学生的实际情况或需要而自行编写适当的课题,例如当资优学生因突发事件面对情绪困扰,教师须灵活地作出适当调配,因应情况加入相关的内容。
  • 个人及社交能力培育课程的内容
    为资优学生安排的个人及社交能力培育课程,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然后对外扩展,令他们从认识自己开始,继而与家庭、朋辈建立良好关系,再扩展至关怀社会。
  • 情意教育课程内容建议举隅
     教学题目教学内容建议

    个人发展

     

     

     

     

     

     

     

     

     

    自我形象

     

     

     

    1. 暸解资优
    2. 不平衡的发展
    3. 自我认识
    4. 自我限制和接纳
    5. 自我期望
    6. 他人对自己的期望
    7. 反思

    情绪管理

     

     

     

     

    1. 与众不同
    2. 对失败的恐惧
    3. 内疚感
    4. 面对压力
    5. 敏感度
    6. 容忍力
    7. 完美主义
    8. 同辈压力
    9. 过度竞争及适应

    价值澄清

    1. 权利及义务
    2. 公义

    群性发展

     

     

     

     

     

     

    人际关系

     

     

     

    1. 与同侪建立良好的关系
    2. 与兄弟姊妹相处
    3.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4. 社交技巧
    5. 解决冲突技巧
    6. 沟通技巧
    7. 人际关系技巧
    8. 同理心
    领导才能领导才能及决策技巧
    社会关注1. 暸解社会
    2. 关心社会
    职业辅导规划职业取向
  • 以「情绪管理」为例子的情意教学目标举隅
    情感层次说 明
    接 受教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反应。
    反 应教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作出适当的反应。
    评 价教导学生为自己的情绪反应赋予价值,从而达致前后一致的行为反应。
    组 织训练学生将有关的各种价值予以整理归类,然后作有系统的组织,避免价值互相冲突。
    品格形成训练学生以整理归类后的价值为基础建立起自身的价值观或人生观,使他们的言行受价值观统御。


专科/专门范畴课程

全班式科目教学(1 B层次)

  • 课程内容及教学策略应满足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的需要,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包括在以下几方面的(课程)作区分安排(differentiation):
    • 学生习作 -- 给予所有学生相同的材料,但对能力较高学生的习作有更高的要求。
    • 学习策略 -- 容许高能力学生采用与其他同学不同的学习策略。
    • 学习材料 -- 为能力较高的学生提供切合他们学习能力的学习材料,如较长或较深的阅读资料,较难的数学题目。
    • 学习任务 -- 容许能力较高的学生按自己的能力及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任务。
    • 评估方法 -- 用多元及不同的方式评估能力较高的学生的习作,譬如引进评估学生的创造力或高层次思维技巧的项目。
    • 按能力分组活动 -- 按适当的学习目标或课程内容,把能力较高的学生编入同一组去学习,以发挥互相激励与鞭策的效用。
    •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可选择难度较高的项目。
    • 例子(一)(二)

抽离式专科/专门范畴课程(2 D层次)

  • 编排此类课程时,可参考学生在I B层次的表现,甄选表现突出的学生参与2 D抽离式课程。
  • 教师还可考虑采用其他教师推荐、学生自荐、同侪互选、家长推荐、学生作品、面试、标准化测试或评量工具等其他甄选方法。
  • 课程例子可参考本指引《配合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与例子》及资优教育组网页的各种课程资源。

 

渗透式(1 A层次)及一般增润课程(2 C层次)

  • 分不同阶段在课堂中渗入资优教育元素。
  • 教师须整理课程,检视那些课题可整合教授,那些可以省略或增润。
    1. 备课阶段
      • 教师首先决定教学目标及内容。
      • 然后因应学科及课业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资优教育元素,进行渗入式教学。
      • 教师可考虑在学科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情境三方面渗入资优教育元素;亦可因应课业的特点选取其中一、二进行渗入式教学。
        • 学科内容 - 指学科课程需要教授的内容及知识,一般有以下情况:
          • 学科内容与资优教育元素关系相近。
          • 学科内容与质优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有空间发挥。
          • 例子

          内容类别例子
          社会科中一年级有关「自我认识」的课节教师在教导学生认识自我的同时,亦可考虑能力较高的学生的一些特别需要,而在教学中渗入个人成长元素。
          体育科教授舞蹈的基本技巧后可要求学生创作舞步并教导其他同学。

          数学科教授几何

           

          较难渗入,但仍可尝试多用开放式问题,及接纳学生多种解题策略。教师亦可设计较开放式的答案,并不限制学生去寻找一个对与错的「标准」答案。
        • 教学策略 - 指教学方法,例如可使用「概念图」教授高层次思维技巧。
        • 教学情境 - 泛指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学习气氛及课堂安排。
          • 教师的教学态度须开放、诚恳、真挚、信任及接纳
          • 课堂学习气氛
            • 以学生为本
            • 多鼓励
            • 少批评
            • 学生有机会独立工作
            • 学生接受正面及具体的回馈
            • 在适当时为学生提供协作机会
          • 课堂实际环境方面,须要:
            • 安排空间(课室内外)
            • 足够时间进行活动及思考
            • 合适的教材
      • 教师可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即时评估及课后评估的方法,藉以评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
    2. 课堂推行阶段
      1. 教师向学生明确指出教学的学科目的、内容及目标带出的学习能力(即上述的资优教育元素)及其重要性。
      2. 根据已预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及应用。教师亦可因应学生的反应,作出相应的调适。
      3. 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例如技巧、过程、效用等。
    3. 评估阶段
      1. 在课堂教学渗入资优教育元素后,教师须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可包括课程内容、学习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成果三部分。教师可从下列不同层面进行评估:
      2. 即时评估:学生在该教节内能否应用所学技能。
        课后评估:学生的功课/习作表现。
        日常应用: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活动及日常生活上能否应用所学技能。
      3. 评估方法:利用课堂/课后作业、教师观察 (相关的观察量表)、学生反思记录、学生资料匣等多种方法作评估。
    4. 总结
      总结课程增润及延伸的概念图表

个别化教学

  • 个别化教学安排是指所有以学生的兴趣为本,加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方法。
  • 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时,教师须注意:
    •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设计的。
    • 为更好地发挥资优学生的潜能,应考虑学生在多方面的学习表现(如智能、成绩)从而订定短期及长期教育目标、学习步骤、活动和检讨部分。须定期检讨计划进度,以确保有效地推行计划及评估并回馈学生达标的程度,从而作出适当的修订。
    • 应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评估学生表现,如采用动手做活动、习作、口头报告、评估表等,亦可透过日常课堂观察及参考家长或专家意见作出评估。
    • 评估标准应客观及明确。
    • 需采用持续方式作评估;单一模式的评估未必准确。
  • 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协商、订定教育计划及自修协定
    [请参考「个别教育计画(IEP)示例」及「自修协定」附表]
  1. 浓缩课程
    我们都知道,资优学生会比一般学生学得更快,因而正规课程的学习进度、教学方法和内容,往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他们来说,正规课程往往显得进度缓慢和欠缺挑战性,同时经常要花很多时间进行一些他们早已熟谙的练习,因而未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甚至令到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有见及此,很多教师都会或多或少把正规课程加以浓缩,然后加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要。任汝理等一些欧美教育家便把这些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出一套「浓缩课程」的理念。
    • 定义
    • 浓缩课程,就是把正规课程有系统地加以浓缩的课程设计模式。它一方面照顾学习进度较快的资优学生的学习需要,一方面腾出时间,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更大的学习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可以按个别兴趣及学习能力参与一些富挑战性的替代课程,从而对某些课题能作更深或更广的研习。讨论浓缩课程设计模式的文献很多,其中以任汝理等人(Renzulli,1988; Reis, Burns & Renzulli, 1992)的说法较为人所熟识。目的
      • 提供一个具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 保证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课程
      • 腾出时间进行增益活动和加速课程
    • 过程 -- 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 确立正规课程的目的和目标
      • 辨别那些学生已达到这些目标
      • 为这些学生提供崭新并具启发性的课程或活动
    • 步骤 -- 以上三个阶段可分为八个步骤:
      • 为个别科目选取学习目标
      • 寻找或设计适当的方法,以便预先测试这些目标
      • 辨别须预先接受测试的学生
      • 在开始授课前,利用课后练习,就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预先测试学生
      • 为已经达到有关学习目标的学生调节其家课、练习和授课时间
      • 为那些未达到所有预先测试目标,但学习进度比其他同学快的学生,提供各种适切的教学模式
      • 为符合要求的学生提供加强或加速学习模式的培育
      • 记录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进度
    • 哪些学生可能需要浓缩课程?
      • 经常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师给予的课业/活动
      • 比别人较快读完阅读材料
      • 在聆听教师讲解时表现不耐烦
      • 经常作白日梦
      • 自己创作游戏、难题、谜语
      • 在某些学术领域有高水准的表现
      • 虽然课堂表现不理想,但测验/考试分数却甚佳
      • 所提出的问题显示出对资料有极佳的掌握
      • 其他学生经常向他求助
      • 用超乎应有水平的词汇或语句表达
      • 对探究有关或深奥课题兴致勃勃
    • 哪些学与教策略可以在浓缩课程中施行?
      浓缩课程之下,可以施行不同的学与教的策略,甚至几种学与教策略,同时并行,兼而有之,例如:在浓缩课程中用上专题研习及良师计划的学与教策略。
      [请参考「浓缩课程规划表(正规课程部分)表格示例」及「浓缩课程规划表(正规课程部分)内容示例」附表]
  2. 个别研究
    透过兴趣探索、研究方法与态度的训练,让学生学会自已找出答案,自已解决问题。

    实行步骤

    • 选择主题
    • 仔细地探究主题
    • 围绕主题提出各种疑问
    • 找寻各个疑问的答案
    • 与别人分享你的资料
    • 评鉴整个探索或研究


    学生可以不同的制作形式,表达他们研究的结果。

    [例子]

    游戏设计木偶戏表演录影带制作
    录音带制作研习中心照片幻灯片制作
    口头报告模型制作展览图片
    说故事话剧宣传单张剪贴簿
    漫画故事  
    由图片组成的故事、短文或书册  
        
  3. 良师计划

    因应个别资优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安排良师计划,与有关范畴的专业人士,例如学校图书馆主任、大学教授、社工、工商界专业人士或具有专业资格的家长、学长(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学习或工作。

为学生选择典范良师时宜注意下列条件:

  • 确实有一技之长可供学生学习。
  • 有关人士的专长领域和指导学生研习的领域相近。
  • 接近学生,便于学生学习(交通、工作)。
  • 愿意指导学生。
  • 暸解或愿意暸解如何指导学生。
  • 无不当言行,品德良好、价值观正确、愿意与学生分享经验,可以成为学生的典范

其他学与教策略 - 专题研习

  • 专题研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关键项目,更是一种有效及具弹性的学与教策略。
  • 透过专题研习,可以提升学生的
    • 学习兴趣
    • 主动学习及探究精神
    • 建构知识的能力
    • 共通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研习技能、运用资讯科技的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 专题研习能有效照顾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
  • 资优课程的专题研习易于渗入三种资优教育元素。
  • 研习成果可多样化(包括音乐、艺术、设计、建筑等)。
  • 专题研习有不同的名称 -- 可称为「独立研究」及「主题研究」。前者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并以个别学生独自研究的方式进行,较适合高年级及熟习研习方法的学生采用;后者需教师给予较多的引导,并多以小组形式在低年级进行。
  • 专题研习亦可根据研究目的和过程的差异区分为三类:
    • 主题研究;
    • 创作发明研究;
    • 实际问题研究。

I. 透过专题研习施行资优教育的方式

  1. 第一层全班式
    • 既能照顾一般学生的需要,亦为能力较高的学生创造更具挑战 性的学习机会。
    • 有系统地提升学生的创造力、高层次思维技巧和个人及社交能力。
    • 不同能力的学生完成不同程度的学习任务,达至不同的学习目标。
    • 可用同质(homogenous)及异质(heterogeneous)能力分组方式,让学生接受不同的挑战。
  2. 第二层抽离式
    • 以资优学生的兴趣及学习能力为主。
    • 对资优学生的要求较高。
    • 引导资优学生最终成为自我导向(self-directed)的学习者,并能进行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
  3. 结合第一及第二层

II. 为配合推展校本资优课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习时,留意以下建议:

  第一层(全班式)教学第二层(抽离式)教学
学习内容知识层面

1. 选取研习题目时应以整体学生的能力为考虑要点

2. 研习题目及范围和正规课堂教授的课题应有较紧密的关连

3. 研习成果可以是对资料的整理、总结及展示

1. 选取研习题目时应尽量以学生个别兴趣为要点(因学生能力应已达到一定水平)

2. 研习题目及范围应具弹性,使学生能因应自己的兴趣及资源作更深入的研究

3. 研习成果应具有前瞻性、延续性和实用性

技能层面

1. 要求学生到学校或公共图书馆从一般书籍搜集资料

2. 要求学生从互联网下载相关资料

3. 要求学生从较小的样本数据作简单的统计分析

4. 要求学生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分析资料

1. 要求学生从一些较专门的刊物中搜集权威资料

2. 要求学生跟随良师(专家)探讨实际问题

3. 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研究工具,例如自行设计问卷,去收集第一手资料

4. 要求学生利用资讯科技进行数据分析并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分析资料

态度方面

1.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研习的并作出贡献

2. 要求学生乐于尝试及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1. 要求学生表现高度的自觉性以进行独立研习

2. 要求学生以批判性的态度阅读搜集所得的资料,秉持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

教师的角色

1. 作较贴身的指导

2, 为学生制订整个研习课的工作日程及安排进度辅导

3. 对学生的工作给予回馈

1. 指导学生自行管理时间及研习进度

2. 提供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进行研习但适当时为学生作方向性的指导

3. 引导学生反思检讨自己的工作

III. 专题研习计划书例子

IV. 学校以专题研习推行资优教育的常见问题

  • 资料搜集方式以剪贴为主,缺乏新知识及深入学习。
  • 缺乏有方向性的学习目标。
  • 教师指导及介入不足。
  • 教师欠缺足够的知识或技能担当独立研究的良师。
  • 欠缺高层次思维
  • 缺乏适当及多元化的评估。

V. 学校推行专题研习改善建议

  • 首先必须确定专题研习的学习目标。
  • 要有系统、有方向地引导学生学习。
  • 教师的角色:
    • 既非主导、亦非「完全放任」,而是协作者,一般教师误以为资优学生能力较高,故不必引导,其实资优学
    • 生也需要教师在适当时「指点迷津」,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升。
    • 必要时作适当的指引、回馈、支持及鼓励
    • 协助学生解决难题
    • 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及思维能力
  • 学校角色:
    • 提供空间,例如:编排课堂时间进行专题研习
    • 整合不同科目,减少习作数量,以提高学习质素
    • 透过预留共同空堂,加强教师跨科沟通
  • 加强评估,包括:
    • 成果评估
    • 过程评估
  • 需适当保存及反映专题习作成绩:
    • 学习资料匣
    • 专题研习成绩表(应注意避免过度评估,以免沦为另一类操练。)

 

课程设计举隅

学生特质

资优课程设计的宗旨是,配合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的特质去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需要的课程。试按下列学生特质,为这些学生设计切合他们需要的课程。

例子()、()、()、()、(

全班式课程例子

抽离式课程例子(第二层)例子()、(

其他课程设计例子